去年端午节,在群里祝大家“端午快乐”了。
后来有一位老师上传了这样一则笑话:
“老师问:“你最喜欢的诗人是谁?”一同学曰:“屈原。”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屈原最有良心,别的诗人一死就留下一大堆诗给我们背,屈原一死,给我们留下三天端午假!全班静默三秒后,响起了经久不绝的掌声…
祝端午节快乐!! ”
于是就有人出来指责,说:
“这个笑话最好不要传,没有什么意义。也与事实不符。《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端之作。现在高考必考篇目之一。编写这个笑话的人显然很无知。而端午节也不是屈原给我们留下的啊,远古已有之,因屈原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殉国,所以人们在节日活动中增加了纪念屈原的活动。”
早前我还看过一说,是这样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节日的来历。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应当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是个祭祀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水。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祭祀的日子。所以,不是所有节日都该互祝快乐,如淸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真是这样的吗?其实五月初五作为一个祭祀的日子,可以追溯到更早。既然在更早之前作为一个祭祀节日,那么几千年后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道一声“端午快乐”呢?我即兴做了一首打油诗:
端午快乐亦安康,甭在字上论短长。
节日说法虽有异,道声快乐又何妨。
随后看到珠海庄严老师传上来了更详细的解读端午节送祝福一节,深表赞同:
“端午节将到,很多人会跟身边的朋友道一声问候“端午节快乐”。但日前,社交网络上有此一说,端午节不适合跟朋友说“节日快乐”,因为端午是一个祭祀节日,悲壮的日子。过此节,可以送“安康”,但不建议互道“快乐”。(6月18日《信息时报》)
端午节的来历跟屈原分不开,作为一个悲壮的祭日,确实有着特殊的意义。长期以来,端午节都是在一种严肃而庄重的状态下而度过的,也由此滋生了很多禁忌性的东西。很多人看来,既然为祭日,显然场面不能太过欢庆,彼此见面道“安康”而不说“快乐”。然而事实却是,按照民俗专家的说法,端午节说“节日快乐”并没有不适合,因为一直以来,端午节都是一个喜庆的节日,说节日快乐跟氛围完全相符。认为不能说“快乐”,恰是认知表面化的体现。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其主题一是为了趋利避害,消灾减难,二是为了欢庆快乐,高兴为王。比如赛龙舟的欢庆与喧嚣,本就是快乐的表现。在如此大环境下,彼此之间道一声“节日快乐”贴切而自然。相反,若是认为只能送“安康”而不能道“快乐”,如此吹毛求疵,实为对形式的过度迷信,而少了对内涵的深刻理解。
当年屈原纵江一跳的目的,后人设立端午节的用意,本就是为了让后人更好更快乐的生活。我们今天庆祝端午节,在追忆往昔的同时,也是对明天幸福生活的憧憬,同时为更好的“活在当下”。若是一个节日,没有快乐,没有欢声,只有沉重与悲情,那么节日设立的意义就会黯然失色。
道“安康”也好,说“快乐”也罢,关键在于要出于真心,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真诚。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并不缺乏过节的方式,却少了情感的付出,由此造成节日味越来越淡。若不能让情感与真诚成为节日的主宰,那么过于死板的形式坚持,最终只能让传统节日更加索然无味。
所以,我们宁可要快乐的“道你好”,而不需要做作的“祝安康”,相比于如何过节的程序而言,为什么过节和过得怎么样,才是最重要的落脚点。”
去年的端午节已经过去,但就端午送祝福的辩论很有意思,所以记录下来。今年的端午节即将到来,再读此文,仍有新意并预祝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