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No Man Is An Island John Donn 约翰•多恩
No man is an island,entire of itself;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a part of the main;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Europe is the less,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欧洲就会失去一角,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一座庄园,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and therefore,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it tolls for thee.
无论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很多人都知道海明威写过的一本书是《丧钟为谁而鸣》,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书名引自约翰•多恩写过的一首诗。
约翰•多恩,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主教。曾就读牛津和剑桥两所高校,因个人家庭原因并未获得任何学位。多恩想象力丰富而大胆,善用引申的暗喻,引人深思。其中《丧钟为谁而鸣》这首诗就可以体现。
《丧钟为谁而鸣》于1623年创作。17世纪的伦敦,瘟疫蔓延。身处其中的多恩,也不幸感染上瘟疫,在生死未卜的绝境中,他写下这首诗作为祷告。
在这首诗中,多恩用比喻和辩证的手法阐述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并不独立,我们之间互相有联系。诗歌中带着一种禅意,也格外有力。让人不禁疑惑躺在病床上的多恩是在呼救还是在呐喊?
当一种不幸,被另一个人遭遇。当这种不幸落在自己身上,国界,性别都不及人性本真的善。
当别的国家新增那么多的病例的时候,让人费解的是,有人在拍手称快。麻木的是人类?还是人性?当同理心缺失的时候,是否也丧失了生而为人的真。
有人说,鲍毓明案,要么成为警示,要么成为指南。其实不怕地狱太远,不怕法律无为,最怕有些人习惯活在沼泽,习惯如此沉默。也怕一些人高高挂起,直到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
——节选自百度百科
海明威参加了随欧洲一战的战地记者,他写过《老人与海》这样的名篇,是一位硬汉。他对世界的理解更丰富,他有比同时代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更加进步的全人类解放的大义和深度,所以《永别了,武器》他在失恋后对待爱情的态度比盖茨比失恋后去一心挽回,无奈争取要强的多,他看到了更广袤的世界,空间、时间的深度和广度,给了作者更加深远浩瀚的格局。
“People are always blaming their circumstances for what they are. I don’t believe in circumstances. The people who get on in this world are the people who get up and look for the circumstances they want, and if they can’t find them, make them.” — George Bernard Shaw
萧伯纳说:改变世界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寻找梦想中的乐园,当他们找不到时,他们亲手创造了。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1],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2],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
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3]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他又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美国人。[1]记者、作家、小说家。[1]“新闻体”小说创始人、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2]
海明威中学毕业后从事写作,当过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和意大利做过战地救护工作,曾受重伤,战后以加拿大驻海外记者身份常驻巴黎。1936—1939年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以随军记者身份到中国,报道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942年参加美国海军,战后定居古巴。[3]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1]曾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2]1961年7月2日自杀身亡。[3]
海明威分别与哈德莉·理查森、宝琳·菲佛、玛莎·盖尔霍恩、玛丽·韦尔什的四段婚姻[4]
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年-1631年3月31日),又译作约翰·邓,十七世纪英国詹姆斯一世时期的玄学派诗人。他的作品包括十四行诗、爱情诗、宗教诗、拉丁译本、隽语、挽歌、歌词等。主要作品有:Songs and Sonnets 《歌与十四行诗》、Epithalamions, or marriage songs 《颂歌》、Elegies 《挽歌》、Divine poems 《圣歌》、Holy Sonnets 《神圣十四行诗》、The Flea 《跳蚤》、The Good-Morrow 《早安》、Break of Day《破晓》等。名言: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a part of the main.(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可以在大海里独踞。)
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在处理自身、人生和世界的具体问题的客观表现,客观是有个人的主观决定的。而主观往往并不真实,并不都对,即便如皇帝,有如朱元璋开国帝王可以用制度废除运行千年的宰相制度,但是因其自身一己之力想要改变历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仍然是螳臂当车!
大时代造就人、塑造人、也会成就人,有一部分人会成为时代的幸运儿,然而也有很多则会寓居其背面。有很多的无可奈何,也有很多的因缘际会。然而,文学家却用自己的笔触写就了雕镂人生的不朽作品,解决问题也好,没有解决也罢,他都将给出一个时代的,或者超越时代的一群众生像,让我们得到启发,收获感动或者慰藉,因而产生不竭的力量、生活的勇气……
贝多芬的音乐、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
——力 2023年9月22日 周五 癸卯年八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