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欠张骞一篇文章,一直想写写他。
作为疆二代,我十分感谢远隔2000多年的他。
没有他就没有XJ的今天。
我曾多次坐火车或者汽车,从xJ的西边走到东边,北边走到南边。相对于南方的郁郁葱葱,绿色盈眼,西域的主色调:戈壁滩和沙漠的昏黄色,在我看来一点都不讨喜。我是看得昏昏欲睡,十分厌恶那样的行程。
好在现在交通工具发达,几个小时或者大半天,忍忍也就过去了。而张骞他们可是徒步或者最多是骑着马或者是坐马车,要走几十天,甚至几年才能穿过这些地方。
就是他们当年徒步穿过了这些地方,今天我们的路才能铺到那里,我们也才能坐车走过那些地方。
可以说,张骞对我们今天XJ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一个XJ人都应该感谢他!
以下是关于张骞的故事。
公元前138年,29岁的张骞主动请命出使西域,却被匈奴扣留。这一留就是十年。
公元前128年,他终于找到机会逃离西匈奴,进入大宛国(即今乌兹别克斯坦)。
大宛国君问他们要去什么地方。张骞说:“我们被匈奴封锁道路,现在我们逃了出来,希望大王派人引路,护送我们。如能到达月氏,等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将送给大王你想要的数不尽的财物。”
大宛国君认为说得很对。张骞就这样利用高情商说服大宛,帮助他们完成了出使月氏的使命。
张骞一直是个情商很高的人,从他主动请缨出使西域开始,就说明了这一点。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17岁的皇帝雄心勃勃,决心对屡屡进犯大汉王朝边境的匈奴进行主动反击。
恰在此时,汉武帝从受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匈奴最近灭了月氏族,并且把大月氏首领的头颅做成酒器盛酒喝。
值此血海深仇,大月氏人想报仇,却苦于找不着帮手。
汉武帝觉得这一个好机会,大汉可以联合大月氏人共同对付匈奴。但是派谁去完成这联合大计呢?
汉武帝在全国贴告示,招募当使者之人。
因为当时大汉王朝作为中央集权主要集中在今陕西,甘肃一带,但是对于京城以西的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情况则完全不了解。作为使者前去,必定凶多吉少,危险处处,甚至有可能掉脑袋。
此时,张骞只是个小官,但他以他敏锐的眼光,意识到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虽然前路危险重重,但是大丈夫一生为人,当建功社稷,青史留名,何惧生死?岂能庸庸碌碌苟活一世?
于是,他满怀豪情地报了名。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着100人的队伍,以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父作为向导,浩浩荡荡向西进发。
要去大月氏人的领地,必将经过匈奴人的地盘。张骞他们刚一进入匈奴人的领地,即不幸被捕。
匈奴单于问张骞:“你们想通过我这里去大月氏处,我怎么可能给你们放行呢?就好比如果我们派使者去南越,你们肯放行吗?”
匈奴人威逼利诱,想方设法劝张骞投降,张骞坚决不降。
匈奴人于是使用怀柔政策,给他配了匈奴妻子,后来还生了儿子。在匈奴一呆就是十年!
张骞在匈奴的戈壁滩上放羊,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却““不辱使命”、“持汉节不失”(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总在找机会逃走。
随着时间的过去,张骞穿上胡服,并下功夫学会了驯奴的语言,使匈奴人逐渐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张骞则乘机在匈奴的领地四处走动。他每到一处,都仔细查看那儿的地势、道路、水源、布兵、人口情况,为以后的打仗做准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骞终于找到了机会。
公元前128年,张骞抓住机会终于从匈奴部的西边逃了出来。他们沿塔里木河,翻越海拔四五千米终年积雪寒风刺骨的葱岭,穿过飞沙走石热浪滚滚的大戈壁滩,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张骞一行匆匆出逃,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几经生死终于到达了前面说的大宛国。
张骞用他的高情商说服了大宛国君,一路护送他们,先是到了康居,然后才到大月氏国。
然而十年过去了,大月氏国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匈奴人杀了大月氏的王以后,新立大月氏的夫人为王。后大月氏人征服了大夏,做了大夏的君主。这里土地丰饶,又没有强盗,大月氏人安居乐业,认为距离汉朝太遥远,不想亲近汉朝,并且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意思了。
张骞一行在大夏呆了一年多,数次试图说服大月氏人,重拾联合的计划。无奈大月氏人已斗志全失。他们决定返程。
不幸的是,在返程的路上,在经过匈奴人的领地时,他们又被捕。张骞他们在匈奴又呆了一年多。
公元前125年,匈奴的老单于去世,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对政事疏于管理。张骞趁机逃走,带着胡妻孩子和堂邑父,终于回到了汉朝。皇帝授给张骞太中大夫的官职,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在西域一待13年,遍尝了各种艰难困苦。他为人既坚且刚,待人宽厚而守信用,西域人都喜爱他。堂邑父本是匈奴人,善于射猎,自从给他当向导以后就对他忠心耿耿,在他穷困窘迫时则捕食禽兽来给他充饥。他们走的时候有100多人,回来的时候却只剩他和堂邑父两人。
张骞回到汉朝以后,凭着自己记忆写出了《西域传》。这是一本关于西域的非常珍贵的资料,后来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是以这本书为地图征战并打通了河西走廊,为大汉王朝最后实现对西域的全面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骞回到汉朝以后,皇帝经常问他关于西域的事情。张骞说:“根据我了解的情况,现在要出使大夏,无论是要经过羌人的地方,还是匈奴的地方都会有危险。但假如从蜀地过去,既没有强盗,路途又近。
大宛、大夏、安息等国都是大国,出产许多珍奇物品,却兵力薄弱,看重汉朝的财物;
而它们的北面是大月氏和康居国,这些国家兵力强悍,可以用赠送财物的办法诱使他们来朝拜汉朝。
对于这些国家,如果能施以恩惠,使他们归顺,汉朝就会扩展土地万里,各国就都会前来归附,这样以来,汉朝的威望和恩德就会遍及四海了。”
天子认为张骞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派出使者四路齐发出使各国,并要求各路使者都远行一二千里。
当初,汉朝曾想和西南各民族往来,但耗费巨大,没有实行。直到张骞有了确切的消息可以通往大夏,汉朝与西南各民族的交通终于贯通了
公元前123年,张骞以校尉的身份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由于他熟悉匈奴地势,知道水草所在之处,立下军功,皇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张骞又向皇帝进言:“如果现在我们拿厚礼馈送乌孙,并将我们的公主嫁给他,与乌孙结为兄弟,乌孙一定乐于听从。这样一来就切断了匈奴的右臂。那么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也很可能来归附我们了。”
天子认为张骞的建议很好,就任命他为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8年,张骞已49岁。他率领三百人,各配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携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和锦帛出征。
张骞一行,一路行走数月到达乌孙,把皇帝的意志明确告诉他们,并交付了朝廷的赏赐,还向大宛、康居、月氏和大夏等国分别派出了副使。关于这件事,也详细记载在《西域传》中。
后来乌孙派遣译员和向导护送张骞回国,同时带着几十匹良马作为礼物,以窥探汉朝的虚实。乌孙使者到达后,发观汉朝果然幅员广阔,物产丰富。
张骞回国后,被任命为专管接待外宾的大行令。过了一年多,张骞因两次出使西域,积劳成疾去世了。
又过了一年,张骞派往大夏等国去的那些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返回,于是西北各国开始与汉朝通使交往。乌孙后来也与汉朝联姻了。
因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有“凿空”之功,且张骞给他们的印象仁厚而有信用,以致后来许多使者出使国外时,也都自称博望侯,来取信于外国。博望侯就像一张通行证,外国人听了后就会很信任他们。
张骞用他的超级的情商作武器凿空西域,成为古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位开拓者,其历史功勋,名标青史,永垂后世。
两千年过去了,丝绸之路非但没有被岁月淹没,反而在今天大放异彩,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桥梁,在我国对外经济政治交流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张骞,应可当之无愧地称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读者朋友们,对于张骞不畏艰险,凿空西域的开拓精神,您怎么看?欢迎给柴叔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