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无杂草,认识的都是宝。
在农村的田埂上,路边,生长着这样一种野草。
它的茎杆直立单一,或簇生在一起,基部生根,有纵棱,高2~45公分左右。
叶子呈卵状三角形至长圆形、椭圆形、卵形,长0.2~1.8公分左右,宽约0.1~1公分,基部心形,叶子顶端尖或者圆形,纸质。正面绿色,背面淡绿色。
侧生花枝,花序开1~30朵白色、淡黄色至橙黄色的花朵。苞片呈线形、披针形。花的直径4~8毫米,花蕾圆柱状椭圆形。花梗长2~5毫米。
花落结出短圆柱形至圆球形的果实,长约2~6毫米,宽1~3毫米。种子圆柱形,淡黄色,长约毫米左右,两头锐尖。
就是这样一种不起眼的野草,却是一味能治病的中草药。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用它可治疗。
肺部疼痛、乳房胀痛等痛症,用它可快速缓解。
虫蛇咬伤、恶疮肿毒,它均可治疗。
你知道它是哪种普通而又神奇的野草吗?
它就是中草药地耳草,形似人的耳朵而得名。有地方也叫它田基黄、七寸金、小元宝草等名字。为金丝桃科一年生或者多年生草本植物。
它分布在我国的辽宁、山东、长江以南等地区,在朝鲜、不丹、印度、缅甸等国也有。生长在海拔0~2800米的荒野草地、路边、沟边、田埂上等地方。
它花期3~8月份,果期6~10月份,播种后第二年7~8月采收,捡除杂质,鲜用或者晒干备用。
它全草入药,味苦,性凉,归入肝经、胆经。具有清热利湿、退黄、解毒消肿、止血散瘀、利尿通淋、止咳化痰等功效。
主要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黄疸、肺痛、乳痛、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打损伤、恶疮肿毒尿频、尿急等病症进行治疗。
它可单用,也可与其他中草药配伍使用。
民间多偏方,用它上锅煎水,加入一部分黄酒,文火煮一个小时,服用,可治肝炎、小儿惊风、痢疾等病症。
把它与天胡荽、青木香搭配煎水服用,可治毒蛇咬伤。
《广东中药》记载:功能解毒散癌,消肿,清血热。主治肝炎,肝硬化,肺痛,乳痛,丹毒,流注,毒蛇咬伤,恶疮毒肿。
《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肝炎、早期肝硬化、阑尾炎、眼结膜炎、扁桃体炎等;外用可治疗疮疖肿毒、带状疱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中药大辞典》记载:具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的作用,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泻痢、小儿惊风、疳积、喉蛾、肠痈、疖肿、蛇咬伤。
《常用中草药手册》记载:清热解毒,渗湿利水,消肿止痛,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区疼痛、阑尾炎、疔肿痈疽、毒蛇咬伤、跌打扭伤。
它含有黄酮类、多糖、摁贝素、紫金牛醌、三十烷醇、鞣质、槲皮素、酚类、氨基酸、膳食纤维、木耳素、内脂、维生素等成分。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它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对乳腺癌、肺癌、肝癌等,均有抑制作用。
它的使用方法很简单,一般煎水服用,用量干品15~30克,鲜品30~60克。
也可捣碎成泥敷在伤处,或者煎水熏洗。
注意,地耳草虽然很好,但是因个体差异,不是所有人都能使用。
首先,它不可过量和长期使用。
脾胃虚寒者,禁用。
无湿热瘀阻者,禁用。
孕妇,禁用。
过敏体质者,禁用。
使用期间,不可与寒凉、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同食。如螃蟹、绿豆、苦瓜、花椒等。
中草药配伍有诸多禁忌,为了安全起见,使用之前最好咨询医生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