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而秋分则是一年中对于农事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古代每逢秋分到来,人们就要用求神问卜的方式预测一下当年的收成情况,这也就是所谓的"秋分占候"。
自古农业就是国家人民生存之根本,所以每年自"芒种"节气始的"三夏大忙"至"秋分"节气始的"三秋大忙",这两个农忙时期,国家和人民都非常的重视。
民间农谚因此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秋忙"比"夏忙"更忙,有"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一说。所以秋分是预测年收成的重要日子,故有"秋分占卜"的风俗。
古人占卜主要看天气阴晴。秋分这天如果是阴天微雨,预示收成好,但如是连阴,夜雨不停,则麻烦了。如果秋分日刮东南风,主岁稔民安,刮东北风或西北风农作物则"多秕稗"……
除了看天气,也要看"秋分"与"社日"的关系,社日分为春社、秋社,具体日期是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情况下处于秋分前后。秋分在社日前,预示丰年收成好,在社日后,年成或不理想。
当然,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说法,从不同的古籍中也能找出相悖的记载,如:
清代顾禄的《清嘉录·八月》记载苏州一带"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谚语。地方志释称:"秋分在社前,则田有收成而谷贱;分在社后,则无收而谷贵。"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
《四民月令·八月·测候》亦称:"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滥饭喂猪狗。"
《四民月令·八月·测候》认为:"分社同一日,低田尽叫屈。"
《南昌县志》则称:秋分日值社,河无鱼,"分社同宫,饿杀渔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