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相由心生,也就是“有诸内必形于外”,一个人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健康是分不开的,如果想获得真正的健康,也需要多多加强心灵修养。
古人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健康亦如是,人伦五常秉性习气,影响人体健康甚深。
从中医理论来看,一个人分三部分:形、气、神
形就是指我们的外形,气就是指身体的经络、气血,神就是指我们的精神。
一个鲜活的生命也是三部分支撑:物质(外形、肉体),能量,信心。
人生病也有三个原因:
有外在的,内在的,和不内不外的。
外在的原因是风、寒、暑、湿、燥、火。
内在的原因是七情,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不内不外的就是饮食和生活起居。
黄帝内经说:
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黄帝内经说:心主喜,肝主怒,脾主忧思,肺主悲,胆主惊,肾主恐。
这谢情绪,并随之衍生出人生的苦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如果说佛教所说的人生七苦中的生、老、病、死都是客观规律的话,那么,后三种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都是因为我们不能接受人生中的曲折造成的。
一个健康正常的人是明智的,殊不知自然规律,任意妄为,就会体现在疾病上,实际上很多绝症是自己内心造出来。
黄帝内经说:
心: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统理全身血脉)
肝:
肝主藏血,血舍魂。(肝里藏着人的魂,主谋略,决断)
肺:
气血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意思是说,当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遇到一起,就会生成气血,转化为肉体,当气血开始流动,五脏逐步生成,神是我们的灵知,灵知入心。魂入肝,魄入肺。
脾:
脾是后天之本,也是生命的根本,主运化,主思虑
《黄帝内经》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于心,淫精于脉。
这是一个食物入胃吸收消化和营养分类输送的过程。
黄帝内经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心中有所忆念,就是意的意思。这个“意”在佛教称之为念头,也叫心念。当我们心念转化为信念时,就是志,也就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并且付之于思想与行动,并且为此而思考,就是虑的意思。
脾主升清,主生血,主四肢,主肌肉,脾土受克则清阳不生,生血无源,更容易导致脾虚,血虚,肌肉无力,思虑过度,失眠等疾病。
肾:
肾主恐
肾为先天之本
肾主志,肾主骨生髓,肾主封藏。
一者,肾有生育的功能,可以使生命延续。二者,肾中储藏着人体的遗传密码,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体力、能力,以及寿命、疾病等等。三者,肾有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这种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可以使人从一个单细胞的卵发育成为一个四肢健全的人。因为肾具备了以上三种能力,因此说:肾为先天之本。
《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段文字的核心知识就是,少欲知足,顺应四时寒暑的变化,就能颐享天年。
2019年1月2晨整理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