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十月!
愿十月,时光不老,岁月静好……
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阴
“国庆”随感
看新闻,得知今天早上有14.5万人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生日快乐!”、“祖国万岁!”的欢呼声响彻整个长安街,同时万羽和平鸽展翅飞翔。
即使不在现场,也能想象那种庄严肃穆的时刻和激情澎湃的爱国热情。
在我所生活的这个小城市,在“国庆节”这一天,除了从新闻上看到与节日相关的信息,还能触摸到些什么呢?
今天的街市,在一些商店的门上,挂着气球、插着红旗,也有行人脸上画着国旗,有商店的店员穿上八路军军装、系上红领巾……毕竟是节日,即便是远离首都的偏远小城,也有了节日的气氛。因为今天放假,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无论是超市还是商店,都有许多人在购物,小城一派祥和景象。由此可见一斑,人民安居乐业,祖国的繁荣富强。
想起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陈彼得先生在唱《青玉案.元夕》时落下的泪水,他说:“辛弃疾先生用笔墨描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般的烟火,以及元宵节的灯光,一副他梦想的盛世中国!如今,我就是想要告诉辛弃疾先生,您所期待的盛世中国已经实现!”
前人为之期待,为之不懈奋斗的盛世中国已经实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因为祖国的繁荣,我们得以有丰厚的物质条件;因为祖国的强大,我们得以有宁静祥和的生活……我想许许多多的人都会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而骄傲,为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而自豪。
虽然我们每个人不过是祖国13亿人口中的一员,是十三亿分之一,但祖国与每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生活在祖国的怀抱,祖国的安宁就是我们的安宁,祖国的强大就是我们的强大;同时,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都汇聚成祖国发展的动力。正如歌里所唱的:“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人民日报的短视频《中国有我》唱得好:“每个人,每一点平凡的努力,成就不平凡的自己,也成就不平凡的中国。感谢我有中国,总有港湾和依靠;相信中国有我,会成就更加骄傲的中国。”
在“国庆”69周年之际,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
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雨
对大西北的向往
山脉、草原、沙漠、戈壁、湖泊、同胞,苍茫、野性、孤独、温柔、深沉、坚韧……是我心中向往的大西北的样子。
对大西北的向往,源于早年读过的张承志先生的作品——《北方的河》、《金牧场》、《黑骏马》、《心灵史》、《大西北》……作家用“血性、阳刚、激情和苍茫的文字,激活了那片黄土地遥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和人的真性情”,令我很久以前起便深深向往那片土地。
今天再读先生的散文集《你的微笑》,字里行间展开的大西北历史文化及人民生活画卷,不仅令我的向往升温。
很想把自己放逐到那遥远的天幕下,不仅仅为领略异域风情,更是想一点一点去感知那片天空下的人们,是在经历怎样的改变中保持坚韧,是在经历怎样的人生。
如果有一天去到大西北,一定要深度游,去看西宁,去看青海,去看西海固,去看汉家寨,去走关川,去看黄泥小屋,去看你的微笑……
向往而暂不能实现的时候,就继续读书吧。有人问余秋雨先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他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路,就是书。先在书中去认识路,再等待真正在路上的时光。
终有一天会到来……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雨
故乡秋雨里
这个国庆假期,每天都秋雨绵绵。回家了,在家享受假期的安闲、亲情的温暖。
早上,回老家做客。在清真寺里吃了饭,妈妈说去老屋看看,上次她来的时候里屋的锁锈了,门没锁上。
把车停在水井边的路上,沿着走过无数次却又许久未曾走过的门前小路,踩着一路泥泞走到老屋。
老屋门前杂草丛生,围墙的一隅塌了,大门的锁生锈,费了很大劲才打开。天井里的樱桃树之间全是蜘蛛网,要弯着腰才能过去,桃树落了很多叶子,花台里也长满了杂草。人去楼空的老屋在秋雨中孤独而凄凉。
里屋的门没上锁,妈妈一直担心小偷进去把那些旧家什偷走,她说别的倒不值钱,还有一担铝桶被偷了可惜。此番来,发现一切都还是原样,门虚掩着,锁依旧挂里屋的门上。我说,谁会来偷一间没人住的老屋呢?
妈妈还是有些不放心,说滴一滴清油在锁孔里试试能不能锁上,接着找来清油,我照做了,但还是没锁上,只好就这样了。我对妈妈说等下次来的时候买两把新锁换上。可真不知下次来又会是多久以后。
片刻停留之后,又踩着泥泞的门前小路离开了。关于这个农历八月底的秋雨,妈妈说,每年这几天都是这个样子,从姑姑结婚那年起就是这样。我说,姑姑是国庆节结婚的吗?妈妈说是的,那时我还小吧,竟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不知道姑姑还记不记得这个日子,但在妈妈的心里,一直记得。我知道妈妈记忆中秋雨淅沥的八月,不仅有姑姑的婚事,还有一些刻苦铭心的记忆。多年以后,我们都不再轻易提起,只在各自的内心,飘着今年的秋雨,飘着那些年的秋雨。今年的秋雨落得很平静,而曾经,每一滴都像是悲伤浸透的眼泪。
门前小路边的篱笆上,紫色的牵牛花沾满了雨珠,水井边荒芜的空地里,野花上、秋草上都留着雨的印记。我俯身拍秋雨,着意要把它带回去。
回头看,老屋伫立在秋雨里,往事伫立在回忆里,童年淹没在岁月里。恍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回不去的故乡,走不出的思念……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阴
山中的风景
妈妈的姐妹们相约,一起去山中捡菌,我义不容辞地当了她们的驾驶员,其实我亦有私心,要去寻山中的风景。
秋山
远看青山连绵,雾气弥漫,秋意全无,但在山上往下看,地里的庄稼特别是玉米已干枯,秋天的特征明显。
山上都是密集的松树,厚厚的松针铺在地上,林间的空气湿湿答答,草木上都是秋雨的痕迹。
林间,满足了我们一行人不同的期待,给予了我们一行人不同的惊喜。妈妈她们捡到了很多好吃的菌子,我拍到了许多美好的风景。
苔花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当这首诗广为传诵的时候,我还未真正见过苔花。
今天在山中,我不仅见到,还拍下了令自己惊喜的照片。当沾满雨珠的苔花在我的手机镜头里逐渐清晰起来时,我瞬间惊呆了,原来苔花是那样美。在枯杇的树桩上,在潮湿的石壁上,这些低到尘埃的生命如此鲜活,如此繁茂,如此楚楚动人。其实它们哪是要学牡丹开?它们只是在这些无人注目的地方,自在开。
菌子
林间的菌子,五颜六色的都有。绿色的青头菌、黄色的黄丝菌、白色的奶浆菌、黑色的钉子菌、橙色的锣锅菌、灰色的灰灰菌,这些都是能吃的菌子,还有许多颜色鲜艳但不能吃的菌子。
走在林间,不经意就能碰上生长在不同地方的菌子。有的长在山沟里,有的长在山坡上,有的长在松针下,有的长在松针上,有的长在树根上,有的长在树桩上,有的长在松果里……
菌子形态各异,有的挨挨挤挤,有的形单影只,有的匍伏在地,有的亭亭玉立,有的形貌昳丽,有的其貌不扬,有的如秀气小伞,有的如肥大锅盖……真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让我不禁惊叹于大自然伟大的造化了。
妈妈和她的姐妹们在前面边捡菌子边报告着自己的收获,声音在山林中此起彼伏,我在后面安静地拍林中遇到的风景,尤其喜欢这些长在树根上或是松果里的菌子,在我看来就是些小可爱。我知道此次遇到后,或许又要到明年秋天才会再进山,所以格外珍惜,拍了许多张菌子的照片。
野花
“山上的野花为谁开又为谁败?静静地等待是否能有人采摘?”
秋天的野花,种类没有夏天那么繁多了,遇到的只有几种,红色的绣线菊,白色的紫菀,黄色的千里光,绿色的铁线莲和琼花,依然静悄悄地绽放。
有没有人来,它们都自开自落。我来了,便不辜负你这一季的盛放,静静欣赏,默默喝彩,再为你拍一帧照片,定格你的美。
野果
秋天,是野果成熟的季节。红色的像石榴籽又像羊奶子一样的野果,攒聚着结在枝头,看上去十分诱人。记得以前我初中学校后面的山上也有,我们还摘来吃过,酸酸甜甜的味道犹如过去了的岁月,只存在于记忆中了。
山中还有火棘果、野堂梨,都成了我眼中的风景。
落叶
山间的树木尚青翠,唯有板栗树最不经秋,秋风秋雨一来,树叶便稀里哗啦落了一地。踩着落叶走过,山林已经被我们甩在后面了。
山中一行,收获颇丰。大家的篮子满了,我心中的风景也满了……
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阴
一天到晚写作业
今天已经是放假的第五天了,这两个高一学生的生活状态,依然是写作业呀写作业,一天到晚写作业。
放假的第二天,这两姐妹都随自己的妈妈一起来到了外婆家,不约而同都穿了同款的红色卫衣。她们都有一大堆作业要做,还哪有什么时间玩耍?来外婆家也只不过是换个地点写作业。
两姐妹有时在二楼写,有时在三楼,有时在顶楼,都在写作业。只有时,一人一只耳机,听着同一首歌写,有时唱着同一首歌写,有时写着写着停下来聊聊你的老师我的老师,你的同学我的同学。五天来,我说带她们出去玩玩,也不去,说作业写不完。只有天傍晚,两姐妹上街去,各自买了些学习用具。幸好可以来外婆家,又幸好可以相互陪着,她们似乎不觉得这样的生活很乏味,才开学一个多月,她们已习惯了高中生活的样子。
中国学生的假期,竟是如此?这跟没有假期有何区别呢?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了,自己也是老师,也给学生布置假期作业,也要求学生假期里安排好时间学习,可对于这样的状况,真不是我所想。
曾经看过一首网络上流传的《作业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作业滚滚来;
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在写作业;
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
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
垂死病重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
人生自古谁无死,来世继续写作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下写作业。
虽为戏谑,却让人笑出眼泪,还有比“写作业”更重要的事吗?在如今的体制下,恐怕没有了。
多么希望你们可以拥有青春该有的样子,渡过每一个真正像假期的假期,也一样能够实现你们的梦想……
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阴
秋游杂记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转眼间,假期已近尾声。
午饭后,决定带妈妈和孩子们出去走走,放假几天来,三个孩子天天在家写作业,今天作业也写得差不多了,该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了。
于是拉着大家又来到茨院田园庄园。停了车,我们改变了上次的游览路线,这次不沿竹长廊去田野,而是从餐饮区和奇瓜异果棚这边走,我们沿鹅卵石小路,经小桥一路弯弯绕绕,走着走着竟然在奇瓜异果棚后面遇到了一大片盛放的菊花,当然少不了停下来拍照啦。给妈妈单独照,她显得有些不自然,便让三个孩子一起合影,三个孩子对拍照的兴趣不大,但也还是愿意配合,于是给大家拍了很多照片。站在花丛中的、站在小桥上的、站在围墙边的、站在柴门前的……当亲人们的身影融入风景,成为我眼中的最美。拍照是我喜爱的事情,因为它让我的心专注于眼前的风景,而忘了世间的一切烦恼忧伤,而给所爱的人拍照,更是让我心生幸福,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风景比得上亲人的如花笑靥。
沿途都是风景,我们一路走一路欣赏,时而又停下来拍拍照。暂时离开书本的孩子笑声朗朗,片刻的放松让他们又找回了活泼调皮的自己。
张晓风说:“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我想说:“树在。花在。大地在。岁月在。你们在。我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这已经是最好的世界了。
10.21。秋色
五点钟送女儿去学校。我七点半有晚自习。中间这两个半小时如何打发呢?回家呆着吗?天气那么好,近晚的太阳挂在天边,路上秋色迷人。回去呆着恐怕会辜负了这大好时光。不回去,又去哪呢?学校附近的公园是想去的,前几天看到朋友圈的一些秋景图,湖光树色,很美。可是现在去没有伴呀,一个人去游公园遇到熟人会有点尴尬,怕给人造成孤苦伶仃的感觉。
我在心里这样左思右想,手却不由自主转动方向盘把车子一直往前开着,向公园的方向驶去。此时,我已不担心遇到熟人了,我只是希望夕阳不要移动得那么快,等我拍了秋景它再下山。
停了车,拾级而下,沿湖上弯弯绕绕的木栈道漫步。此时夕阳离西岸的树梢只剩一竹竿的距离,湖面浮光跃金,而南面蔚蓝的天空如同大海,浮着半片淡月。湖边沙滩上人影散乱,栈道上也有不少人在闲庭漫步。
我边走边寻觅那曾在朋友圈看到的金黄的银杏树、火红的枫林以及倒映在湖中的树影。可是在哪里呢?除了远处有几株杂植于绿树中披着淡黄衣服的树而外,我没有看到我想要看到的风景,湖中的水草也还是夏天的颜色。
莫非,秋色已坠?可这才不过是几天的时间呢。
没有寻到我心仪的风景,便也不想多留,于人群中走回,却又有些不甘心,想着那些树也许在的,只是我没找到,于是开了车绕湖一周,路上也见到一些树,可能就是被别人拍过的那些树,银杏的叶子快落光了,枫树的叶子卷起来,一片凋零枯败模样,完全不是前几日的璀璨秋色。
人世间的错过,便也如此吧?有些风景,你来不及去看,等你来得及的时候,它已不再是你想看的风景。有些事,你来不及去做,等你来得及去做的时候,它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有些人,你来不及去爱,等你来得及去爱的时候,一切已更改。
“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此时、此地、此景,珍惜些,勿错过……
10.22。阅读手记
正像她说的,读一本好书,不舍读完,是不愿与作者告别,我亦不愿与她告别,书虽读完,但我还会一次再一次的走进她的文字。
她是谁呢?她叫项丽敏,一个生活在皖南小镇上的美好女子。
我是在微博上发现她的,那还是在几年前,记不清当时是怎样发现的,是我关注的人转发了她的微博还是偶然看了她发在微博上的文章,已全然不重要,重要的是之后便开始默默关注她,看到她微博上有新书出版的消息,便去买来读。读过她的《临湖:太平湖摄影手记》、《器物里的旧光阴》、《美好的事物那么寂静》。很喜欢她的文字,那么纯静,那么安详,那么自然,就像她的人,就像她身边的太平湖,让走近的人也不自知的静下来。
如果说以前读的那几本主要让我沉浸于项丽敏笔下的风物,现在读的这本《读爱,在花开的春野》则是让我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有更多认同与共鸣。
她是一个多么普通的女子,如你,如我,如身边的一个朋友,或熟人。她在农村长大,母亲是老师,脾气不好,父母关系曾一度紧张,童年的她随母亲和弟弟生活在农村,上学后,除了语文和绘画,她成绩不好,老师和母亲都不很喜欢她。她小时候口吃,一和别人说话就紧张,她喜欢阅读,喜欢大自然,只有在阅读与大自然中她才得以治愈,她甚至有十年左右患了顽疾,自闭家中,只与书本为伴。后来她上了一个中专学校,旅校,毕业后分到家乡的旅游局工作。她的单位就在太平湖边,她从此成了太平湖边人。她又是一个多么不平凡的女子,她就那么一个人,一年又一年在这里工作、生活、阅读、写作。她守着她的太平湖犹如梭罗守着他的瓦尔登湖。她说只有写作可以让一个人独自生活,她对爱和美有着过度的贪念,她不能忍受平淡庸常的生活,她像《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一样,选择不上岸。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要回到湖边去,城市太喧嚣太复杂了,不适合我。”
看到贾柯微博上的这段话:“全部。怎么就那么美好呢?有时会怔怔地,隔着千山万水,看那些花儿一样的孤清女性朋友。一个人清清冽冽,不结伴侣,不侍小孩,只洁净自己,也爱着厨房的一粥一饭,晒台的一衣一褂,径上的一草一木,更不必说天上的星辰和人间的艺术。总要有人不过那种看上去完整的世俗生活。一个人不增不减,就是全部。 ”
“总要有人不过那种看上去完整的世俗生活。一个人不增不减,就是全部”,项丽敏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有时,我也会打开她的微博,看看她的照片,看着她身着酒红色袍子的身影以及她的一脸静气,会想,不知道她为何会有那么大的勇气选择这样一种人生,也不知道她的内心会不会有不过世俗生活的遗憾。
之所以如此喜欢她的文字,也是因为在她的文字中听到许多如自己内心发出的声音。也许还有另一个我,骨子里的我,正是向往着一种不受世俗拘囿的自由生活,然而现实中的我又在这种完整的世俗生活中甘之如贻。
那么,她就是一种风景,于有同样心魂的人来说,看看她,便是一种无上的安慰了。
10.23。 霜降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了,有时仿佛已听到了冬天的叩门声。
在这晚秋里,总觉得应该发生点什么,比如去登一次秋山,赏一次秋叶,或者去一次秋游……不然,美好的秋天眨眼就过去了。可是,每天在这既定的生活轨道上奔忙,那些事便没有发生的可能。
那就向文字要点什么吧。在这沉静的晚秋里,贪婪地吮吸着文字里的芳香,氤氲成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从龙应台《天长地久》厚重的亲情中走出,又一头扎进项丽敏《读爱,在花开的春野》的自然安详,接着开始在庆山的《镜湖》中悠游……
她们的文字,都带着她们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成长历程、背后的人生,如此不同,又何其相似,她们都在倾诉自己。而读她们,又何尝不是一次次读到自己。
项丽敏说:“只要有写作我就可以独自生活下去”,“写作也使我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种简单又丰富、宁静而自足的生活。”
我想,阅读也是。只要有书,便可以过得简单又丰富、宁静而自足……
10.24。窗外有树
对于我们这样安土重迁的人来说,在搬到新家后,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还会搬到哪里,更没有想过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
为了方便照顾小妞的饮食起居,为了她在读高中的这三年给她尽可能多一些陪伴,也为了节约上下学路上的时间,我们打算在她学校附近去租房陪读了。
看了两家要出租的房子,一家是在学生来来往往的路边巷子里,离学校很近,房东家也才搬走不久,旧房子旧家私,有个火炉,冬天可以生火,据说很温暖,房东的女儿也是住在这里读书考上兰州大学的,后来这家人又生了二胎,搬到马路对面的小区住了。房子在三楼,临街,站在窗前可看到车来车往,听到市井之声。租金不贵,只是没有停车的地方。来开门给我们看房的是男主人,是个小学的老师,据说毕业于我最初教书的学校,十分和蔼,一直强调带孩子来看,主要要孩子喜欢。
另一家在学校对面,原来这里是个中专学校,后来学校搬走,又迁进了两家单位,停车方便,房子平方面积虽然没第一家大,但是新装修过的,所有家居也都焕然一新,来开门给我们看房的是一对夫妻,据说这是男子兄弟的房子,兄弟在县上工作,本来打算装好自己住的,后来工作没调成,才打算租出去,房子不大,要的租金比我们看的第一套昂贵得多。
似乎不用商量,我们不约而同都喜欢新装修的这套房子。孩子爸的理由是那边停车不方便,巷子里有些黑,不太安全。而我更喜欢这套的主要原因是,这里窗外有树,两棵高大的梧桐树顶着秋色长到了窗前。小妞没去看第一套房,只看了窗前有树的这套就说可以。租窗前有树的这套房似乎已是即成定局的事了。
此时,坐在阳台上写这些字,窗外远山在阳光里静默着,参差错落的楼房更是无声无息,菜地如往常一样绿一块黄一块,阳台上的花儿们静静地陪着我……我的心情有些小小的复杂,一面对搬到那窗前有树的房子期待着,一面又怕阳台上的花儿们怪我无情,才和她们相伴不久,又要冷落她们,我是这么喜新厌旧的人么?因为树忽略了花?希望你们多多理解一下吧,我们也是情非得以,以后,周末我们又回来给你们浇浇水,假期又回来陪你们……
10.25。一篇小说阅读
监考的时候,发现试卷上的小说阅读材料是《卖米》,有些意外。
没想到这篇几个月前在朋友圈刷屏的文章竟然出现在了学生模考的试卷上。
记得在朋友圈初读到此文时,我被打动了,后来分享给学生们阅读过。在试卷上再遇到此文,学生们一定和我一样意外,不小心就撞了个满怀。当然有没有读过对做题是占不了多大便宜的,但至少看起来眼熟,心中不至于那么恐慌吧!再说,这样的好文本该让大家好好读读。
这篇文章,作为一篇小说来说,它已足够感人。它是那么不动声色地,甚至是轻描淡写地就把生活的艰辛、活着的不易带到你眼前。心疼小说中的那个卑微的母亲,更心疼那个和母亲一起担起生活重担的孩子,生活如此艰难!两担几十斤的米挑到几十里远的集市上去卖又挑回,只因为一斤少卖两分钱,母亲不肯卖,导致后来米卖不出去,只好挑回来,给父亲治病的药也没钱买。
如果这仅是一篇虚构的小说,也不会让人有那么大的震动了,可它偏偏不是虚构,而是几乎就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张培祥,这个听起来像阳刚男儿的名字背后,却是个出身贫寒的女孩,与小说中的女孩一样,小名“琼宝”。这篇文章是她在北大参加校园原创文学获一等奖的作品。
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经历,也不会如此难过了。一个北大才女的获奖作品,当然厉害了!可是这个北大才女却早在十五年前便已永远地离开,她甚至没有等到亲自上台去领奖。当时的她才24岁,北大法学硕士,眼看着苦日子就要结束了,没想到是彻底的结束,病魔无情地夺走了这个如花的生命。
小说中那个过早体味了生活艰辛又懂事、体贴的孩子,小说外那个运笔如神的孩子,如果生命有另一种可能,你人生的画卷将如何改写?到如今,几近中年的你是否早已摆脱了艰难的命运?
你正如梦中的飞花,一瞬即永恒……
10.28。 晚秋
清晨,和学校光影助学的学生一起去拍公园。
并不是个拍摄的理想天气,既无阳光又无晨雾,天色阴阴的,有风拂过,落叶满径。
学习摄影的学生有专业老师一路指导,他们拍公园里晨练的人们,拍房顶上的建筑工人,拍挖地的妇女……不知为何,拿着相机,我的镜头似乎不能直面遇到的每一个人,我还是习惯对准风景。人们处处生活,我会去看,但我不知道去拍是否冒犯和打扰了别人,不知道被定格在自己镜头里的陌生人会不会介意。因为无法去问,所以我一般都会避开,或者只会让人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而看不清真实面目。我喜欢拍风景,那些花啊,叶啊,山啊,水啊,鸟啊什么的,可以无限靠近,听它们低声细语。
一张照片就是一个人的心境吧,有些人喜动,有些人好静。当一个学生站在湖边,对着湖面拍照时,她被老师呵斥:“前面空劳劳的,有什么拍场?”走在后面的我忍住笑,趁老师不注意,也去那个学生的角度拍了几张。前面空劳劳的,这正是我喜欢的留白。
当摄影师调好焦距,等待有人闯入按下快门时,我则在想办法转换角度避开人群。所以,我想我是拍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作来了,其实也没那样想过,只求自己喜欢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