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教师不再是一支蜡烛,而是一根火柴,去点着学生求知的火把,去点燃学生生命的火焰。”——华应龙
点燃,首先是尊重。
明天外出,上午一节数学课,同事磨课用了,想起来,我还有一点尾没有扫。不处理,隔几天就忘完了,处理,要占课。思前想后:明天先去班级,问问学生意见!
我可是满满的信心,心想:他们肯定同意,问,也就是个程序。
第二天,铃声未响,我健步走到教室。
“这节课是体育课!”“对呀!”“是不是换课了?”几位敏感的同学,你一句我一句,我盯着他们,看了一会儿,顺便给了个眼神,示意坐下来,果不其然,渐渐都坐了下来。
我清了清嗓子,说: “和大家商量个事情,下午老师要出去学习,本来有一节课,可是有个老师磨课了,我就无法上课了。但是,我们还有些没收尾,所以我想问问你们,体育课和数学课你喜欢上哪一个?”我让大家举手表决。
稀稀拉拉,举手几个,我环顾四周,又多了几个,可是,完全没有一半。内心,有些惊讶!
他们怎么回事?不喜欢数学课?
可以理解,我问的问题就不对,这样问,就是自找难堪,再说,我的行为本来就不对嘛!不行,要打一次感情仗!
我试探地说:“我小时候最喜欢体育课,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全部举手!
“可我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引起一片混乱。
“首先,他是数学老师,顺便带体育。”接着,我真诚地说了自己的想法,表明了态度,同学们陆续拿出了数学书。
“真对不起大家,回头再补给你们吧。”同学们摇头。
课上了,尾收了,心却不安了。
回到办公室,我把这件事前前后后回顾了一遍。我在想:我这么在意这个小尾巴吗?隔几天,也未必忘记呀?上了,效果就好吗?他们真的就愿意吗?感情牌能用几次?
出发点是好的,可我忘记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这一系列的自问,让我清醒了许多。
我们平时说,尊重孩子,公平公正,可是,真正需要尊重的时候,自己只想着课,乱了阵脚,忘记了学生,惭愧不已……
一节课,尴尬的人是我,在意的人也是我。可是课堂,本就是学生的,需要教师埋下学习的种子,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