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在想,古时候的离别真的有那么的痛苦吗?我们的生活中好像是一件挺随意的事情,时不时出去玩一周半个月,也没有向朋友们道别什么的,更别说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矫情。
细细想来,实却不然。我们如今有手机,Internet,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app,wechat,qq不胜枚举。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海洋中,朋友们想我了,一封短信,一则消息,电波以光的速度带着朋友的问候飞来,更有甚者,语音,视屏,未来或许还有3D投影,跨越千里的"促膝长谈"也未尝不可。别离也不在庄重和伤感,变得随意和平常起来。
我们不妨设想,在古时候,你的丈夫要赴京赶考,他背上行囊,一走便是数年,他或许两三个月才能到京城,你每天在家里守着,不知他到来哪里,单衣是否能抗住寒冷?有没有遇到歹人?你无从得知。或许,只是可能,你连他的生死也不知道。他当然也可以写信,就算你不识字他也会写的,但不是在哪里都可以寄信的,飞燕传书,鱼传尺素?故事的美好,往往是多少人无奈的泪水所铺开来的。要想寄信,或许有人想到了驿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想象着乘奔御风,快马加鞭的将信件(大多是邮筒的形式)贴心的送到你手中。没那么简单,就算真的能如此,每一座城池的距离也不是双脚能简简单单度量出来的,你收到信件后也是他到了目的地的几个月后了,在这几个月中,你日夜难寐,他生死难料。倚窗眺望,也不知在望什么。
现实往往更加残酷,古时确实有驿站,但大多是官府专用,老百姓是不可能用上的,那么老百姓要怎么寄信呢?只有托人捎了,有时候是朋友,也有商人,要回某地的任何人,虽然难找,但还是有希望找到的,你也要付些银子,这才能让别人帮你捎封信,这其中会有太多意外了,遗失了,忘了,遇难了,改变航道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若是乱世,送到的机会就更加渺茫了,所以杜甫才感叹道:“家书抵万金”呐。
就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你苦苦厮守着漫漫长夜,一个又一个晚上不见回音,一想到这些,离愁别绪又怎能抑制得住?更多的是友人的别离,你只知道他将去往哪里,却不知以后他会怎样,即使你去找他,他可能也早已离去,从此你们杳无音信,再难相见。
很多时候,一次别离即是一生的别离,朝夕相伴的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一生都难再相见,岂不悲哉?总算知道,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有道理的。这次相遇当真是上天的眷恋和上辈子修的福气,才有今日的重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呐,恐怕自己这一别以后是难再相见了。
正是因为古时候的相逢来之不易,所以古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那么的庄严神圣。我们现在能如此轻易的相互交流,视频,反而人的情感却变得淡漠和麻木了,因为太轻易所以不珍惜?社交形式越多样越便捷,我们却更加的依恋自己内心的那座孤岛,不肯出海看看远方。
我们的每次相遇与重逢都是上天的安排,让我们且行且珍惜,庄严而认真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