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末期,手机作为通讯工具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如果画一条分水岭的话,2007年前还是按键手机占绝大多数,此后随着IOS和安卓手机的崛起,全触摸屏幕的手机逐渐占了上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手机也从简单的通讯工具发展成为了一种多功能的移动终端,对人们的生活的渗透是全方位的。但性能渐渐暴涨的手机也在性能均衡上陷入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局面。而且自2007年后,手机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随着iPhone X的发布,一系列新技术开始应用于明后年的手机,但以后的手机的发展更需要差异化。下面的技术在可预见的未来可以为手机自身带来很多新意。
「某科学的超电磁炮」中,白井黑子就使用了一部带有柔性屏幕的手机。一拉一收极大的减少了手机的体积,相比现在的手机那是方便很多。柔性屏幕催出诞生于1974年的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当时的几项研究中就有电子纸(显然是柔性的)
随后的发展并没有想象的顺利,一直无法降低成本使得施乐无法把柔性屏幕投入量产。随后的惠普也没能成功。时间到了2008年诺基亚推出了可以变形的屏幕(应该很多人都看过当时操作的视频)
2010年NanoLumens介绍了首个 NanoFlex 112英寸的超大可弯曲屏幕
发展了近四十年的柔性屏幕,最有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年内),来到用户手上
说起来电池谁也不陌生,无论大小和种类,没有人能在现代生活中离开电池。而在两千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的电池雏形(巴格达电池)。现代电池要到公元1800年由亚历山大·伏打伯爵发明(伏打电池)。现代电子产品应用的锂离子电池,在1970年M Stanley Whittingham提出,商业化要迟至1991年由索尼来完成。
现在阻碍电子产品发展的恰恰就是电池,很多优秀的产品都被电池的能量限制了发挥。现在很多厂商和实验室都在改进电池。
- 为了容纳更大的电池,三星S9或将采用“堆叠式”主板
- Softbank C&S 推出首款采用「固态锂陶瓷电池」的产品
- 丰田投资3500万美元 借助AI开发全新电池材料
- 捷克研制出新型纳米电池
- 俄罗斯研发小型廉价核电池:连续100年不断电
- 永不老化的电池或将现身 加州大学研发新型锂电池
- 以色列量产“纸电池”
摘录了近一年的关于电池的新闻,可以发现人们都在疯狂的改进电池,研发电池,但真正能走进人们生活的新电池技术,要说是为零(所以很多人一看电池新闻就会说又是日经贴),电子设备的主力还是锂电池,而且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是追求轻薄还是延长续航还会持续的困扰研发人员
1947年,英国匈牙利裔物理学家丹尼斯·盖伯发明了全息投影术,并因此得到诺贝尔奖。星球大战前传中的全息影像更是让人们印象深刻。不过像片中如此真实的投影在虚空中的全息影像现在还无法走入寻常人家(如果全息技术走入人们的手机,那绝对是件酷毙了的事)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新科技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成功研制一种360度全息显示屏,这种技术是将图像投影在一种高速旋转的镜子上从而实现三维图像,只不过好像有点危险。以上是近年几种全息技术的研发应用。
无论是苹果的Siri还是微软的小娜都被人们所熟知,应该说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慢慢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过如果像「光晕」中的柯塔娜那样的智能助手,现在的技术还有一定的距离(近期的人工智能说话才有了人的味道),好在近年的神经网络发展,让我们可以预见越来越聪明的人工智能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了
无线充电 尼古拉·特斯拉提出(神人啊)
从最早的palm点金石,到后来的诺基亚Lumia和Apple watch等电子设备都有应用无线充电技术,不过它们都需要一个充电盘,也就是手机仍然被束缚在一个设备上充电。在近十年前英特尔公司曾经展示过一个无线充电设备,可以驱动一米外的灯泡亮起,当时真是小小的震撼了一把。但是直到最近的新iphone X也没有传说中的远距离充电。某些技术细节仍然困扰研发人员,再加上人们对于辐射问题的敏感,使得这项技术走进人们生活带来不少变数
2016年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今日宣布了一个项目,打算研制一种能够让人脑与电脑直接对话的可植入神经设备
2017年4月21日,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投资成立了一家名为Neuralink的公司。本周,在一份长达3.6万个单词的白皮书中,他详细介绍了连接人脑和计算机的计划。
也许不远的未来,类似「攻壳机动队」中通过脑植入物来进行人机交互的会走入人们的生活,人们不再携带手机等通讯设备,直接利用脑植入物和人们、机器进行通讯和数据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