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社区坐落于罗湖区罗湖口岸附近,是一个由海关、边检、卫检等单位家属住宿区组合成的社区。H社区的很多居民由于都国家体制单位的背景,有着比较浓厚的单位身份属性。这样的特点使得H社区的居民容易形成带有单位标签的小群体,且不同单位所属的居民片区彼此间的走动也相对较少,上述两个原因也就导致了该社区居民在情感上存在着隐形的生疏带。
2016年,社工客受社区工作站邀请,以社区共治社会组织的身份入驻和平社区,关注社区内的居民互动、居民自治、社区社群等方面的发展。社工客团队从“学习型社区”的概念出发,尝试探索通过“学”这一行动,来融合社区内的各类居民。同时,社区在居民融合服务的推进中,也提供了一个闲置的违建铺面,以“废物利用”的形式将场地交由社工客团队做社区公共空间打理。
对于这个社区的发展需求,社工客团队制定的介入策略为五步走:
优先扶持现有社群(社群发动)
打造社区共享空间(情结链接)
发掘社区睦邻讲师(社区资产)
课程带动自治服务(资源联动)
服务反哺空间运营(成效沉淀)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优先扶持现有社群
社工客团队先以受邀专家身份,与当时社区内较为活跃的几个协会、义工队取得联系,成为了社区社会组织的顾问,重点扶持这些组织的正规化内部治理、服务策划、项目执行等方面的能力,以社区交付这些组织的工作或项目为导向,用任务锻炼出现有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社群活跃度。
二、打造社区共享空间
这个环节是最简单也最难的——简单在于已有现成场地,难在于前期投入需要自担。既然经费有限,那在将团队自己“豁出去”的同时,也需要“用之于民则取之于民”。
要实现“用之于民则取之于民”,必然需要有一个被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的事由,让社区的闲置资源能够集中到公共空间。社工客团队寻找到的事由为“过往情结”。一方面,社工客团队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的介绍和搜寻,征集到了一批社区老照片和闲置老物件,而这些过往时光的载体也最终变成了“社区时光墙”,成为共享空间内的墙体装饰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社工客团队拖来社区工作站淘汰下来的图书架,通过社区旧书征集,完成了“共享阅读”的另一部分墙面装饰;至于其他的共享空间桌椅物资,也多从社区淘汰处理的物资里找寻。通过上述的“无本生意”行动,这个小小的社区公共空间实际上被打上了社区-居民共建的印记,同时也让共享了“过往情结”物件的居民成为了此处的粘性用户。
三、发掘社区睦邻讲师
借着“学习型社区”的任务目标,社工客团队将改造后的社区公共空间赋予了“睦邻学院”的功能。而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开展社区的学习教育活动?自然还是要回归到“用之于民则取之于民”——让有特长的居民成为社区居民的讲师。这是一个居民的社区参与推动的过程,更是一个发掘潜在社区社会资本的过程。
于是,社工客团队在“睦邻学院”发起社区居民读书会、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地服务,通过这些低成本的工作发现了一批有特长有热情的居民,形成了“睦邻学院”潜在讲师的名库。名库里的特长居民,会收到社工客团队的开课邀请,将自己的特长转化为简单入门的社区学习课程。在次过程中,社工客团队将课程产生的主动权交给特长所有人,只提供学习活动的指导、组织、支持服务。在一轮“造课”运动下,一批接地气的入门级学习课程被推出。
而这些课程的老师,则成为了“睦邻学院”培养出的第一批社区隐形领袖——他们的特长、教授的技能、课程所积累起的学员人脉,成为一种看不见的“社区社会资本”。
四、课程带动自治服务
要激活社区,要靠社区居民领袖,还得有因领袖们而聚集起来的社群。“睦邻学院”的每个课程讲师和学员,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具备特殊服务能力的初级社群,假设他们的技能都能在社区服务中被用到,加上早前扶持的社区社会组织,那“睦邻学院”就能实现通过“学习”四两之力拨动“社区治理”的千钧之重。
在社工客团队的鼓励与策划下,“邻里互助会”和一部分学习团队首先动了起来:敲开百家门收得白勺米,美食课的课程团队用热粥关爱社区早起的服务人员;社区老木工义务打造了社区共享书屋,亲子涂鸦课为书屋进行了外饰美化;串珠手工学习课的老师和学员用作品为“睦邻学院”提供了内饰摆件,同时也通过义卖为社区基金争取到了入账。
用学习带动社区自治服务,实际上就是一个深挖社区社会资本的过程,将个体的能力扩展成为群体的能力,并使之成为推动社区服务发展的非资金资本。
五、服务反哺空间运营
社群偶发式的社区服务虽然能丰富社区治理的构成,但终归是一种流动式游击式的过程,而要对社区产生进一步持续性影响,必然需要考虑上一步中各服务的成效的固化。因此在社群活化的过程中,需要社区社群能用社区活动为“睦邻学院”的物理空间添置具有普适性服务利用价值的“家当”,进而增加社区公共空间的便民服务的内容构成;同时,社工客团队也在考虑如何进一步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成为“睦邻学院”的服务提供者——让服务受益者同时成为资源提供者。
在上述思路的探索下,接下来的服务外延的拓展,使得“睦邻学院”不再仅仅是一个“学习园地”。社工客团队会定期向居民征集有损坏但还能有遮蔽功能的雨伞,建立了“共享雨伞”服务;“睦邻学院”提供的无线网络和免费水,使得这里成为附近学生放学后等候家长的安全屋;社区居民定期淘汰的旧书,成为“睦邻学院”中共享阅读和共享书屋的书籍固定来源;区工会在“睦邻学院”设置了青工及户外工作者的临时休息点和学习点,使得此处成为社区的一个一站式多功能的党群活动中心。
其实,剥开“睦邻学院”的面纱,其中所有的服务内核,就是一句简单的“将问题还给居民”而已。用社区既有的资源,去发掘潜在的社会资本,让无形的社区社会资产衍生出有形的服务实体,进而实现社区自下而上的居民自治服务。其中的源动力,是居民的参与与付出,工作团队不过将居民串联起来的针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