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十六)

第16章  谦卑心:谦受益,满招损

️不争才能无忧

争与不争是两种处世的态度:争者摩拳擦掌;不争者平淡处之。关于不争,“水德”是对其最好的赞誉。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水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东西。这种无私的表现为其赢得“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只有无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善利万民的人,如同水滋润万物而与万物无争,不求所得。所以不争的争,才是争的最高境界。做人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争不是无所作为、甘于堕落,不是要让人彻底断绝私心欲望,而是劝告世人要顺应大道,不要贪图眼前的小私,要着眼于大局。

世事变化无常,欲免于忧患,就应保持一种“不争”的心情。与人无争,与世无争,看似消极避世,但实际上恰到好处的“与人无争”,是一种知晓进退规则之后的释然。“与人无争”,说到底是智慧的“退”,而“无人能与之争”,则是聪明的“进”。

因而,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也应不辞劳苦,不计较名利,不居功,秉承天地生生不已、长养万物万类的精神,只为耕耘,不问收获,如能这样,则自然达到“为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高境界。

️低头是一种智慧

有时候,俯首比昂首怒目更有威严,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短暂的低头并不是一种懦弱,韬光养晦之道实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暂时的俯身就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是一种方圆处世的态度。

民间有句谚语,说“低着头的是稻穗,昂着头的是稗子,低头的稻穗充满了成熟的智慧,而昂头的稗子只是招摇着空白的无知”。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天地只有三尺,高于三尺的人要想长久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懂得低头便是一种智慧。

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变幻莫测。因此,在人生的漫长跋涉中,我们就必须学会低头。好比当你陷入泥潭时,你最先做的是迅速的爬起来,并且远远的离开泥潭,而不是对着自己的鞋子说,我们可是出淤泥而不染的。

很多时候,低头都是为了追求长远利益而采取的策略。一个为了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面对暂时的困厄,不得不低头。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我们应当用平和的心态,时刻保持着生命的低姿态,这样就一定会避免无谓的纷争,避免意外的伤害;就能更好的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老子说过,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你的柔软舌头却完好无损。柔软有时候是完全可以胜过强硬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恰恰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在其位,善谋其政

在其位,善谋其政。对于领导而言,就是运用手中的权力,指挥其下属为一个目标而努力、而行动。一个领导手中有多大权力,就应该发挥多大的能力,否则就会出现孟子所说的“不能者”与“不为者”之间的矛盾。

一次,齐宣王问孟子:“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即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孟子答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意思是说,要人做背着泰山以超越北海的事情,如果他回答不能做到,那是真的不能,但是让他为长者鞠躬,他如果说不能,那就是有这个能力而不去做了。孟子是暗示齐宣王,你有施行仁政的权利和能力,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不肯做而已。正是在其位,就必须善用其权,该做的、必须做的,不仅要做,还要做好。否则,于人于己,于家于国,有害而无利也。

古代有很多庸官的形象被刻画的入木三分。这种形象放在今天,就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涣散、政令不畅,虽然两袖清风,但却无所作为。它的害处在于其“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为官者需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既然有了一个足以施展抱负的位子,那么就应该在位置上尽心尽力,出谋划策,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

️上梁正,则下梁不歪

王阳明善于从德化良知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他认为,德化良知能走入民心,更好的达到“其身正,不令则行”的目的。倡导“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王阳明一向注重德化,他广泛布道,接纳弟子,传播心学。每到一地,他就普及文化,兴办学校,教百姓读书识字,宣传国家大政方针,防止民众违法犯罪。他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上行下效,用文化的德政来教化当地百姓。王阳明认为舜自觉地采用安抚的手段感化像,而不是直接去纠正他的奸恶,就是德化的一种表象,是值得称道的做法。

中国有句俗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指的是做父亲的如果管不好自己,给孩子树立起不好的榜样,孩子就会效仿,最后也成为像自己父亲一样的人。

要正人,先正己。领导是下属效仿的对象,只有自己以身作则才能更好的约束下属。美国前副总统林伯特.汉弗莱说:“我们不应该一个人前进,而要吸引别人跟我们一起前进,这个实验人人都必须做。”就是说,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修养和思想影响身边的人,凡是自己起个好的带头作用,这样才能具有凝聚力,使下属自觉团结在自己周围。

️与贪婪断交,与清风作伴

人是身心的统一体,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维持内心的平衡与稳定是相当重要的。行走在尘世间,难免会有担忧、失落以及悲伤,这时的心灵就会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如果心灵的平衡被打破,人就很容易到达崩溃的边缘,那么该如何对待心灵的失衡呢?

在佛家看来,人生本来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很多时候,心灵的失衡都是欲望过强导致的,当人的欲望太多时,我们的情绪便很容易被这种贪欲左右。在不知足的状态下,金钱多了还想再多,官位高了还想更高,房子宽了还想更宽……贪欲就像一把干草,一旦点起,就容易成燎原之势,于是,对自我生存状态的否定以及盲目攀比的虚荣便阻断了我们的快乐根源。

王阳明认为,普通人终生只是做一件事情,从少年到老年,从早上到晚上,不管有没有事,只做的一件事,就是必有事焉,即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要急于求成,用内心的良知去应对。面对贪欲也是一样,不要被毁誉得失给牵制住了。如果能实实在在地致良知,那么平日所见的善者未必是善,所说的不善者恐怕正是被毁誉得失所控制,自己把自己的良知给埋没了。所以人要致良知,就必须学会看淡,“与贪婪断交,与清风作伴”,保持一片淡泊心境,豁达地看待生命的潮起潮落。

对普通人来说,活得简单一点,心里的负荷便会减少一些。眼前的繁华美景,不过是过眼云烟。与其辛苦地追名逐利,不如放下心头的贪欲,任世界物转星移、沧海桑田,做一个安贫乐道、淡泊明志之人,这样心胸自然开阔,生活也快乐得多。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王阳明认为人生的大病,只是一个“傲”字。作为子女如果骄傲的话就必定不孝顺父母;作为臣子如果骄傲的话,就必定不忠于君主。一个人骄傲就是时时心中只有自己,而如果做到无我的境界,人就能够变得谦虚和容易进步。王阳明把骄傲列为一个人所有恶劣品质中最恶劣的一种。

事实上,官大不招摇,功高不自傲,高调做事,低调做人,需要有较高的修为。真正的智者,总是在声名显赫时藏锋敛迹,持盈若亏,从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一番大事业。

任何人都不喜欢骄傲自大的人,即使这个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出不俗的功业。任何时候,谦虚都是被人们喜欢的品质,因为谦虚就意味着对别人的尊重,没有人不喜欢被尊重。

王阳明贬斥傲,傲是一种可怜的自以为是,而谦虚才是一种竞争的优势,大凡有真才实学者无一不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

️礼让功劳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完美名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其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意思是说拥有完美名节,分些与人,无可厚非,而且还可以帮助自己远离祸害。当名誉受损的时候,不宜全部推脱责任,自己承担一些,可以帮助自己韬光养德。

行走人生,祸福总是相伴相生。面对功劳,要懂得礼让;面对祸害,要懂得承担。

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来说,一件事情的完成,不可能只依靠个人之力,往往是凭借亲人、朋友或者同事等多方的努力。王阳明能够成为心学大师,是因为身边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时常切磋,探讨学问;能够成为战场上的不败将军,是因为有忠心不二的部下。请务必将这件事牢记在心头。当自己活跃的表现,受到周遭人的赞赏时,更应该大度的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这种肚量,能吸引周遭的人更乐于提供帮助。这样的良性循环,也便于工作和生活。

️虚怀若谷,吞吐万千

王阳明由兵部主事贬至龙场时,生活异常艰难。为了生计,他不得不耕作种田。他深知老百姓的智慧,不耻下问,询问其耕地种田之道,还咨询当地的民风习俗等,深受老百姓爱戴。

他在讲学的时候也如此。他授徒的最大特点就是把门人当朋友,没有训诫、没有体罚,寓教于乐,教学相长。他认同学生的智慧,从不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学生。在他逝世之后,明廷部分官员、他的门人为继承他的事业,宣传他的思想、观点、主张,纪念他的功绩,缅怀他对地方对人民的好处。

王阳明虚心向百姓求教,谦卑与学生交谈,广纳四方意见,在学习和探讨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哲学思想,这样的态度着实令人佩服。

众所周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我们把舟比喻为君王,把水比喻为百姓;舟在上位,水在下位。如果船上的高贵者经常想到船下面的水,认识到这是自己之所以能高贵、高高在上的根本和基础,常常居上思下、处尊思贱,就不会发生危险。如果忘了根本、失去了根基,那么就危险了。

处下是一种“虚怀若谷、吞吐万千”的气势风骨。处下不意味着低下,谦逊、尊贤,才能得到民众的爱戴。脚踏实地、虚心向学、任劳任怨,你自然容易获得周围人以及老板、领导、合作者、各路朋友的信任;你平易近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降尊纡贵,自然广受爱戴,由高处不胜寒变为高处春意暖。到那时,事业和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

️方圆处世,克服轻傲事事顺

好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喜欢;越是好的东西,越是舍不得给别人,这是人之常情。要是你有远大的抱负,不要斤斤计较,而应大大方方地把功劳让给你身边的人。

《三国演义》给许攸的评价是:“为人多傲,酷嗜财帛。”他帮助曹操取得了胜利,却把功劳全部安在自己的头上,给曹操以挫败感,结果引来杀身之祸。

王明阳总是反复告诫自己的学生:“知轻傲处,便是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轻傲是浮躁浅薄、妄自尊大的表现,常常会招来旁人的忌妒毁谤,所以,下属在与领导相处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