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快乐地分享一本关于离别的书
书中片段:
我曾经把死亡当作是一个离我很遥远的另一个世界。它的确是,只不过现在它将我们的领地包围了。由于我们对这片领地如此熟悉和亲密,我们可以把死亡当盟友,继续在这片疆土上生活。因此,当死亡来临时,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都能在已知的经验范围之内。
每一个被怀念的生命,都从未离开过。
生很容易,死才艰难。因为死亡是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世间没有任何事情与之相似。但是,死亡中所包含的任何内容无不与这个世界相似。
不管现在怎样,我们既然已经拥有了现在的生活,那就顺着它继续向前漂流,去面对更多事情,不管是幸福还是诅咒。我不会被溶解,我也不会呻吟或者绝望。我不会慌张。
相识于微时:
与这本书的缘分,仅因为书店的匆匆一瞥。我与她不期而遇,期待着她为我对于离别带来新的视角和感知。
书的名字叫练习告别,它不是教你如何体面告别的方法论,而更像一本回忆录,一个平凡动人的故事就这样在时光间隙里不紧不慢地流淌着。
这个故事并不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以熟悉的家庭为主剧目,用优美睿智的文字讲述了作者玛丽安库茨在丈夫汤姆罹患脑癌到去世这两年间的发生的种种事情,其中不乏对心灵的叩问。
读玛丽安的这本书,我看到了平凡人被上帝随意拨弄,而又是那么有韧性。
笔触极淡,背后却蕴藏着凶猛的巨兽。没有刻意的渲染悲伤,没有矫揉造作的词汇,平铺直叙记录了丈夫汤姆确诊脑癌——化疗——病情恶化——下葬这一连串的过程。
甚至到汤姆下葬,她说了什么呢?“你从我们身边走过,离开了,留下我们站在这里。活着的人可以宽慰了”。
我想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表达亲人离世后的悲痛,而在于对死亡的思考和温暖的陪伴。
活得更有力量吧
当她刚知晓丈夫患癌的消息时,她和汤姆一起依偎在电脑前,将这件事情告知给他们的朋友。
“刚开始收到回复的时候,我基本都是一个字一个字仔细看完,反复掂量字字句句。我凭着直觉去理解每个人的回复,根据平日交往的亲疏而反应不一。看到只字片语的回复,或者一个字也没有的回执邮件,我就忍不住生气。”她如是说。
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心中一跳,这太像我了。遇到过不去的事情,我直觉想要倾诉,想要发泄,去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认同感,渴求陪伴和安慰。当我没有接收到预想的反应,我就控制不住的愤怒失落。
简媜这样说过:“人与人接壤,能述说的仅是片面辰光,一两桩人情世故而已。能说的,都不是最深的孤独。”这样说起来显得倒有些悲观,可成为感情共同体,本就是太难太难的事情了。
离别的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大张旗鼓拉人作陪排练仪式,而是在伤痛里学会成长,成为一个更有力量的人。
对抗死亡
治疗过程中,玛丽安放下所有工作,一心一意陪伴汤姆,照顾儿子艾弗,在泰晤士河两岸的家里和医院来回奔波。汤姆身体状况好点儿的时候,她给予汤姆足够的空间阅读思考,身体恶化的时候,她去医院坚守,像一个战士。
这个过程平淡无奇,却淡而弥永,久而弥笃,一天天数着发生的日子,奇异般给我带来一股力量和温暖。路过死亡,陪伴就像悬崖谷底一抹微弱的光亮,慰藉支撑着普通人的生存。
更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对儿子艾弗成长的记录。一边是心爱的丈夫生命消亡,一边是儿子生命的成长,她就站在生与死的边际上,见证着一个生命的消亡和一个生命的成长。生与死,两个极端的对立面,两个世间最重的词,在她的笔下,竟生出一种和谐。
生命的传承,比死亡更具有人性的力量。
离别的向阳面是期待
谈到这儿,思绪不受控制地飘了很远,我想到了自己外婆的离世,这是第一次有记忆的,一个与我割不掉血缘的亲人离开人世。几句简单的微信消息,就宣告了这件事,这大概也算是现代通信的一种残忍。
那一刻我内心仍没有接受这件事,我脑海中的记忆仍有惯性。我立刻拨通给远方的电话,心头哽咽说不出一句话,反倒是妈妈平静的告诉我,你不用回家,路途遥远,外婆会体谅你,会在天上看着你。
妈妈在我的印象里,可以称为一个孝顺的女儿,这个瞬间我是迷惑的,因为她的语调比我想象中平淡得多,听不出过多的伤感。
后来回家看到外婆的黑白照片,看到那张慈祥的笑脸,我开始明白,她留下的那个空白位置,填满的不该是伤痛,而是祝福和希望。每一个被怀念的生命,都不曾真正离开。
汤姆走了,留在下了慢慢长大的艾弗和愈发坚强的玛丽安。死亡,是另一层次的活着,就像寻梦环游记里,离世的人去了一个更加神奇的世界,去过了更自由的生活。想通这一点,这人世间的告别都不再具有悲伤色彩。
把人生当作一场party,
有的人只是提前离开了,
而离开的人肯定希望party继续,
笑声不止。
不会写聪明的文章
只会笨拙天然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态度
欢迎移步公众号:海棠未成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