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记得《聊斋志异》里有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老人虽然不识字,却能辨别文章的好坏。他辨别文章好坏的方法非常直接了当,那就是:把那些文字煮烂吃下去!
有些文章他吃下去会感觉很舒服,有些文章他吃下去则会当场吐出来,然后一边吐一边大骂:“真臭!真臭!是谁写的文章这么烂?”
——这虽然只是一个幻想故事,却反映了某种真实。
辞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当我坚持慢下来、静下来,持续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我发现:我对于文字的感觉,不知不觉间改变了很多。
而我的感觉,还真的是来源于腹部:
看到某些文文章,我会豁然开朗、频频点头,肚子也感觉很舒服、很通泰;
看到某些文章,我的头脑可能一时半会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我的肚子却会隐隐作痛,会觉得翻腾、难受……这其中,包括不少畅销书作家、知名大V、牛人盛传一时的“牛文”。
【02】
张德芬前一段发布了一篇10万+阅读文章:《你那么在意别人,最终受苦的却是自己》(长按二维码,识别,可阅读全文)——
不知你读了以后,感觉如何?
曾经我也非常喜欢张德芬,她的心灵成长三部曲,我全部都买了,而且每本都用心看过。但是,现在,当我再看她的文字时,莫名其妙地,肚子会一直感觉很不舒服。
上面这篇文章中,张德芬说:
真正的内心安宁是来自于对自己的全盘接纳,对自己的想法、情绪都能有所觉知而且接纳。
这句话所讲述的“道理”,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她同时又在文章中写道:
你理直气壮、若无其事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别人的流言蜚语真的会比较少,而且无法影响到你。
我女儿就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有点我行我素的味道,所以一般来说,她的情绪比较稳定,不会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的。但是我儿子就不同了,他爸爸随便一句批评,他就一定要辩驳,而且会非常生气。我常常告诉他,你跟爸爸见面的时间不多,他喜欢教训你,你就把耳朵关上,享受和他在一起的感觉就好。
但是我知道,儿子由于缺乏安全感,所以希望得到爸爸的抚慰和认同,但是爸爸始终没有看见这点,每次和儿子在一起,就会忍不住开始说教,因为他心里也有很多不安全感,觉得儿子的行为如果偏差了,会影响到他,而且别人会认为是他的错。
这些文字乍一看,貌似也很有“道理”,但是,当我像聊斋故事中的老人一样,停止头脑的思考、判断,用我的全部身体去感觉,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我的肚子堵得慌,翻腾、难受、不舒服。
再从头到尾读一遍文章,我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不舒服了。
【03】
文章中,张德芬将别人的话一概定义为“流言蜚语”,对自己的前夫,也有着诸多的评判:喜欢“教训”孩子,喜欢“说教”、看不到孩子的需求,缺乏安全感,等等。
但是,正如张德芬自己经常说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这些评判折射出来的,其实都是张德芬自己身上的问题:正因为张德芬本人也和前夫一样喜欢说教,看不到孩子的需求,缺乏安全感,所以她才会给前夫贴上这些标签。
缺乏安全感,这是张德芬自己在文章中多次承认过的。
至于喜欢说教,我觉得:只要是自己没有真正活出来、却向别人传授和教导的行为,都可以算是一种广义上的“说教”。
张德芬书中“写出来”的境界,无疑是很高明的。但是,她真的活出来了吗?我很怀疑。
如果她真的遇见了未知的自己,活出了全新的自己,完全接纳了自己,她不至于对前夫,还有着那么多的评判。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如果真的活出来了,她应该能够感受到:在前夫“说教”的背后,是对儿子深沉的爱;她会帮助儿子看到父亲对他的爱,帮助他们父子消除隔阂,重获亲密,而不是像她在文章中所写的那样,武断地给前夫贴上种种标签,然后再“教唆”儿子,对父亲“关闭”自己的心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德芬也和前夫一样,看不到儿子的需求——儿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父亲的“抚慰和认同”,更不是表面上“享受”和父亲在一起的感觉,而是父子之间真正的亲密。
【04】
当一个人完全接纳了自己,对自己没有评判,对别人也就没有了评判。
只要你看到别人身上有问题,那一定是因为:你对于自己还有着评判,还有着不能接纳的部分,你需要做的,是面对并释放自己的不满和评判,真正做到无条件爱自己、全然接纳自己。
所以说,做自己,绝对不是张德芬简单归纳的,就是:“理直气壮、若无其事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做自己,是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你以为的自己;
做自己,是拥抱未知的自己、全然的自己、完整的自己,而不是跟随头脑中的自动反应模式,做表面上的你自己。
做自己,不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而是随时随地都能听见内心的声音,时时刻刻都能跟随内在智慧的指引。
如果你目前的生活混乱、糟糕,如果你觉得心绪烦乱,你需要做的,不是继续想当然地“做自己”,而是赶紧停下来、慢下来、安静下来,去真正听见内心深处的声音。
【05】
当然,我在此絮叨张德芬身上的问题,同样也折射出:我自己身上,也有着类似的毛病。
当我进一步向内看,我发现:我之所以读了上面这篇文章感觉不舒服,还因为我内在有着隐隐的不服气。
是的,我承认,我是在嫉妒张德芬的成功:她文章中的见解明明“有问题”,她活出来的境界明明“很一般”,可是,她却有着那样多的读者,那样多的拥趸,那样多的粉丝……
我看着自己的嫉妒,静静地和它呆在一起,什么也不做,很快,它就消散了。
我明白了:在我的嫉妒背后,还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每个人都是完美的,每个人都在做最好的自己——张德芬如是,我亦然。
正如那首著名的禅诗中所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释然之后是成长,接纳之后,不再有任何评判。
所以,我只是在此分享自己近期读张德芬的真实感受,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喜欢她的朋友,尽可以继续看她的文章、读她的书、听她的课程。
只是,我暂时不会了,因为我现在确实感觉不舒服、不喜欢,我尊重自己的感觉。
而我的感觉,并不是“对”的、“更好”的,只是可能与你的,不同。
如此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衷心感谢张德芬,感谢她写了这样一篇文章,感谢她给我带来的觉察和成长。
新的一年,愿我们大家都能,时时觉察、日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