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子光光腳似丁,只宜豆腐與菠薐。釋迦見了呵呵笑,煮殺許多行腳僧。
与妻每每去菜场,少不了买一些菌菇,诸如香菇,平菇,口蘑等。在挑选时,我几乎成了专家了。因为在学生时代,咱家里还真的种过蘑菇,品种应该是口蘑吧。在那个少肉吃的年代,蘑菇做菜还是很时鲜的,而且蘑菇吃起来就有股肉味的嚼劲和鲜美。但人们一般都不知道种植的辛苦。
父亲是一个有技术的老农,同时对于家庭副业情有独钟,所以当时家里搞了小规模的养殖业,种植业,种蘑菇就是其中之一。一开始父亲作为一个农业技术人员去辅导各个乡村的蘑菇种植,后来作为技术人员,在家里要做一个典型才有说服力,故而在自己家里做起了试验。在我家的底楼房间用毛竹搭起架子,总共搭起了三排,每排有三层。每层用挡板做一个类似于做预制板的空架子,里面放进去蘑菇生长所需要的腐殖土,两边再用河底淤泥涂抹成短墙。到时在腐殖土里放好蘑菇菌种,就等着蘑菇长出了。说起来很简单,但就这个腐殖土的来源,那过程简直是累死人的节奏。当时不像现在可以从外面购买,而是为了节约生产成本,腐殖土就要靠自己培育了。
首先需要大量的猪粪,先堆在一个地方沤肥,让它发酵。把稻草放在家后面的湖泊里浸泡一天,然后再屋前的空地上开始堆肥。一层浸泡过的稻草,一层沤过的肥料。堆得一人高左右。堆肥往往是在深秋进行,那浸泡在河里的稻草又湿又重,我一般都在河里负责把稻草捞起来,放在岸上,然后再有母亲、妹妹把稻草堆到指定的位置。在深秋季节,那个寒冷可想而知。堆完了不是就结束了,每隔半个月还得翻一遍,就是由一个堆翻成另一个堆,大概要翻四次。堆好的肥料在来年的春天搬运到搭好的蘑菇架上,摆放整齐,两侧用河里淤泥封上,同时用筷子扎上小孔,以便于蘑菇从孔中长出。到了春天,蘑菇从架子上慢慢长出,开始时一朵一朵的像小白云那样的并不多,到了生长旺季时,满架子都是白云,忙得来不及采摘。采摘就是拼时间了,如果蘑菇的子实体打开了,就不值钱了。蘑菇的分量也轻了,同时品相也难看了。采摘时注意用力,也不能使用蛮力硬拔,容易拔断。这个需要一定的技巧,力气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要刚刚好。采摘的蘑菇放在篮子里,再用小刀把蘑菇的菌柄小心切除,一般离开根部假菌根一厘米左右,那个俗称蘑菇脚。处理好的蘑菇尽量避光,防止它开伞,一般用湿毛巾盖上,由父亲运到收购站或自由市场去买卖。而那个蘑菇脚,对于那个年代来说也是美味佳肴,是不可能丢弃的,把上面的泥土和菌丝处理干净,洗净,红烧一下,就是一道佳肴,口感也不错,有嚼劲,鲜美无比。多年以后,我上了中学,有老师还在询问我家里是否还种有蘑菇,能否买一点蘑菇脚呢。
这样的种植可惜只进行了一年,当时父亲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菌丝也想自己接种。这个难度就比较高。主要是对种植蘑菇的房间要进行熏蒸,进行无菌化处理,但是乡下的房子不可能全部密封,导致无菌化不彻底,有菌虱,从而导致那年蘑菇种植的失败。而且该房间一旦有了菌虱,以后就不能再种植蘑菇了。从那年以后就再也没种过蘑菇,那架子依旧在,可上面的开始改种中药材——西红花了。
种植各类庄稼都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工作,期间的滋味只有做过的人才能体会。每次去菜场买菜,看到各种瓜果蔬菜,总是感到那么亲切。每当电视上看到农民的蔬菜滞销,果农宁可把水果挂在枝头烂掉,总是感到唏嘘不已。中国的农民实在太辛苦,太艰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