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印象,来源于儿时的记忆。“今天冬至啰,杀猪匠,你咯老资好久来杀猪哟。”杀年猪,就有嘎嘎吃。儿时是盼望冬至的。冬至及以后才能杀年猪,那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没有哪户人家敢违抗,没有哪个敢提前半个时辰。当然,对于绝大多数农村猪儿来说,冬至也是个劫,寿缘已尽,猪命已绝。
上学后,背了《二十四节气歌》,知道冬至是个节日。知道了炎黄子孙称冬至叫冬节,也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过了“冬至”,白天就开始变长,夜晚变短,各地的气候也要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就开始“数九”了,慢慢地就过年了。一年到头,没有完成的事,可得撸起袖子加油干了。因为,过了冬至,一年时间过去的是漫长,留下的是短暂。
慢慢长大,还知道冬至是首诗。《冬至》是诗圣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眼前之景,言诗人旅居冬至的情形;颈联和尾联写诗人由冬至而回忆起长安的冬至日情形。全诗由诗人一己的漂泊流浪联想到朝廷,集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颇具杜甫老人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近日,在网上看了部电影,居然也叫《冬至》。《冬至》是由管虎执导,陈道明、丁勇岱、陈瑾等主演的悬疑推理剧。讲述了一个银行小职员运用技术手段,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获得了一笔不义之财后,由好变坏的故事。
回家路上,听飞飞哥和韦小宝的《好吃狗》节目,全是关于羊肉串,羊肉汤锅,烤全羊的节目。想来,什么事都在变,小时候冬至是猪劫,如今冬至却成了羊劫。哎,也应个节气吧,晚上和乒乓哥蒸了个邻友分享的“糯米羊肉”,整了罐老家特产“巴人咂酒”,居然有点小醉小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