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走入城市过上让人羡慕的生活是多少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如今,大批流入城市的不仅仅是年轻的孩子们,还有他们的父母,于是,这群人有了一个颇有时代特征的名字——农民工。单从名字上看,似乎是农民和工人这两种身份的融合,实则他们的常态是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而无可皈依。城市之于他们是异乡,他们却总是从心眼里愿意多停留几分;农村之于他们是故乡,然而对于每次过年回家的他们却多了一份陌生,或许现在牵引着他们回家的是对妻儿老小的思念,真正说到土地对他们的牵绊,他们总是漠然一笑。于是,农村成了一个眼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自己去往远方的老妇人,凄迷的眼神里充满着哀怨却又无能为力。村里的土地再也不能俘获老一辈人那样对他们的恩宠,哪怕再伸出臂膀挽留,双手抓住的只是农村人越来越远的背影和夕阳里那声无人倾听的叹息。于是,有人把它称之为“农殇”,这是两个让人多么心痛而又不愿意说出口的字眼。寂寞的村落里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剩下的只是几个老人落寞地等着夕阳西下和孩子们不知忧愁的追逐嬉戏,将来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还无从知晓。于是,静寂的村庄就像深夜的子规,声声啼血哀鸣,唤着春风的吹又生,还唤着孩子们的归来,这里有他们最温暖的怀抱。
真实的案例——故事就发生在你的身边
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农村现在的土地是一种什么样子的状况?那些被留守在村落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未来的土地上你还会看到哪些人的身影?这个曾经被誉为“立国之本”的农业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的命运该何去何从?由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教授为首的团队通过18个月的调研,20多个乡村的走访,最终编写出了这本《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试图用自己的眼睛和切身的感受去回答这些问题,并选取了40多篇生动真实的案例展现了现在农村人的生活。在这些案例中,会有年过八旬的老人,会有刚做妈妈的年轻媳妇,会有因病致贫的中年男人,也会有回乡创业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在白纸黑字和黑白照片之间,你会感受到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面有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讲述,有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生命历程的评论,无论是自我的审视,还是他者的眼光,大家所包含的东西是一样的:那就是用一颗善良的心去看待每一个人,用那份对农业命运的深切关怀所写就的生命赞歌。这本书里所选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每个人都会从里面找到自己的记忆,尤其是对于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来说,那种回家的感觉更是亲切。帝王将相的英雄人生总是被正史所载,所以他们不会寂寞;才子佳人的恩怨情仇总是成为文人墨客散文笔记里的主要内容,所以他们也不会寂寞;唯独对平凡人的关注在时代的洪流中总是默默无声。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才演绎了最为真实的人生,代表了众生的心声,因此,也容易打动人,但是打动一个人容易,打动一群人很难,然而,这本书做到了。
易懂的语言——于轻松中体验思考的深度
目前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俨然已经成为了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每个人的视角都不相同,但都是一样的精彩。既有学术性的反思,也有案例式的论述,但都是从关怀三农的视角出发。本书侧重于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描述来剖析农村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最后吁求全社会对农村的关注。正如主编朱启臻在自序中所言:“夜半子规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要的就是这股劲儿。为了唤起大多数人的关注,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这个团队的学生顶着蚊虫叮咬、冒着酷暑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这些村庄采集而来,因此,无论你是否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总是会找到你记忆里的一点点影子,或多或少。“凡是有井水处,皆歌柳词”,足见简单生动才得以永恒传唱,因为字里行间透着的都是你我的简单生活,这样怎能不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一直以来,好的文章或作品应该做到两点:一是优美的语言,一是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又不耽于华美的辞藻,绝妙的修辞,用平淡的文字讲述让人回味无穷的道理是一种深度,从这本书中你或许可以找到这种感觉。明代有个大文学家叫张岱,他的名篇叫《夜航船》,他说,读完这散文,能让看云的老僧伸伸脚,就够了,这里我要说,一本书读完之后,如果能让你的心弦有一点点的震动,哪怕是微颤,就是一种福报,无论是之于读者,还是之于作者;如果它能给你一份情怀去增益于你的工作和学习,那就是莫大的感激了,无论读者还是作者。
这是一本以最普通的群体为主角的书,讲述了最为真实的故事,叩击了当下最为敏感的神经:农民的外出务工留下寂寞的土地,老弱病残瘦弱的双肩无法担负起田间地头的重担,村落无声的消亡继而是高楼大厦栉比鳞次和车水马龙的喧嚣,又有谁能听到深夜里村落发处的声声呐喊?社会学家李培林在《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一书的开篇中写道:“它们悄悄地逝去,没有挽歌,没有诔文,没有祭礼,甚至没有告别和送别,有的只是在它们的废墟上新建的文明的奠基、落成仪式和伴随的欢呼。人们似乎忘却或忽略了,在故去的老人和新生的婴儿之间存在的继替关系,以及后者的血脉和身躯里依旧流淌和生存着的祖辈的血液和基因。”这是一种无奈。记得一年春晚上的小品是以农民工进城务工为主题的,具体的内容已经回忆不起来了,只有两句说至今还记得清楚:城市里有农村人的梦想,但农村里有城市人的爹娘。所以,农村一直以来以母亲的胸怀温暖着每一个无家可归或不得不归家的人,无论你何时回来,都会有人为你开门,点灯,做饭,铺床;无论你何时回望,总是有一缕袅袅炊烟倾向你离家的方向。
如果你有过农村的生活记忆,当你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你的眼前会出现村头两排远望如烟的绿树和天际那抹飘渺柔软的云;耳边会响起无忌的童言和无忧的欢声惊飞安栖枝桠的小鸟;如果你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没有关系,每个故事中的淳朴、简单、执着、深情、渴望、顽强会让你憧憬在静谧的田园里去寻觅那一份从未体验过的悸动,然后你满载而归。最后还是以王逢原的《送春》结束吧: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子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