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顾之川先生
一直以来,顾老师于我们这些基层老师而言,是神一样的存在。
记得2016年教师节,大清早上班,收到顾老师的红包:教师节快乐!何止快乐,绝对是惊喜。办公室的姐妹们见我如此开心,都凑过来看:“哇!顾之川!大师啊!”“各种语文教材的主编啊!”“我只在书上看到过呢!”……膜拜之情溢于言表。
因而,写顾老师,题目用什么,我甚是纠结。“大师顾之川”?虽说当之无愧,对于他的大师级的一些作为,我却并不知晓。“顾之川其人”?显得敬重不足。“我所认识的顾之川老师”?太过冗长。算了,还是简单点,就《顾之川先生》罢。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之为先生;中国有尊老师为先生的传统,我权且就称顾老师为先生罢。
在这里,我真心得感谢陕西省的三级三类骨干培养政策,否则,我依然是井底之蛙,无缘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结伴前行不说,毋庸置疑,定然也不会认识顾之川先生。2012年暑假,陕西省教学能手语文班的培训在武汉华中师大进行,我第一次见到了顾之川先生。中等身材,略微有些发福,黑底月白古典印花图案的短袖,和一般的公职人员没什么两样,更像邻家大叔。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是他渊博的学识:那时,他给我们讲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研习》,我第一次开始思考“语文教什么”的问题,第一次接触到“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开始理性看待三维目标,了解到课标的局限性和实施的困难,对母语的崇敬感更加强烈。二是他亲切地笑容:至始至终,他都是微笑着的。微笑并不难,难得是一直微笑。无论是讲课,互动交流,还是与老师们合影留念,用和蔼可亲形容他的状态最恰当不过。我当时斗胆跟他探讨课标中“考查”与“考察”用词问题,他始终认真倾听,并无一丝鄙薄,令人难忘。之后很久未见。
2015年参加第十届“语文报杯”中青年教师课堂大赛,闭幕式上,恰好是顾之川先生为我颁奖。他微笑着:“田老师,我怎么觉得在哪里见过你?”我惊讶了:“2012年在华中师大您给我们上过课,顾老师记性真好!”“进步很大,继续努力,做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说着把证书递给我。捧着证书,精神倍加振奋,体验到打鸡血的感觉,哈哈!
没到半年,机缘巧合,再次见到了顾之川先生。2015年12月,语文报社在安徽合肥举办“首届新生代名师暨课题教学研讨会”,邀请我去上节课,在这里,又见到了顾之川先生。上完课,我请他指点一二,他提笔在我的听课笔记本上写下二十四字:总结教学经验,把握教学规律,反思教学得失,提升教学理论。2016年读教学理论书籍,一半源于课题研究需要,一半因为顾老师提点。
当时所有参会的老师都住同一酒店,宝中的乔老师和赵老师也来了,饭后,我们一同去找顾之川先生。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走之前合影,他特意去里间将脚上的拖鞋换成了皮鞋,强调说不能太随意,要尊重老师们。我肃然起敬。不记得在哪里读过这样一句话——尊重他人是成就卓越、获取成功的必备品质,顾之川先生便是很好的写照。
第二日晚餐时同坐一桌,互加了微信。顾老师不常发朋友圈,倘若发,也是和教育有关的。微信也会推荐一些好文章给我,督促进步。逢年过节,流行发红包,但凡是我先发的,他回发的常常比我的大,长者风范便是如此吧。
前不久,工作室的课题结题,成果汇编成一本书,导师请顾之川先生作序。顾老师问我有没有为课题做出贡献,我自豪地回答,当然有,子课题啊。顾老师伸了大拇指,要求继续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没过几天,顾老师就写好了序,也发给我一份。他的文字和叶老如出一脉,字里行间没有高深难懂的理论,却处处闪耀着语文教育思想的光辉,真诚温暖。
我小心翼翼地问:等我出本书的时候,可以请您写序么?顾老师爽快地回复:当然可以!他再一次震撼了我:一位语文界的泰斗,居然答应给一个初中语文老师没有提上日程的幻想中的书写序!我顿悟了曹操观沧海时为什么会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为了顾之川先生的这句“当然可以”,我也得明确一下努力方向。我希望,为时不远!
下集预告《芳菲菲兮袭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