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网站:设计模式
创建型模式
单例模式 | 原型模式 | 工厂方法模式 | 抽象工厂方法模式 | 建造者模式 |
---|
单例模式
- 定义:指一个类只能有一个实例,且该类能自行创建这个实例的一种模式。例如,Windows中只能打开一个任务管理器,这样可以避免因打开多个任务管理器窗口而造成资源的浪费,或出现各个窗口显示内容的不一致等错误。
- 3个特点:
- 单例类只有一个对象
- 该单例对象必须由单例类自行创建
- 单例类对外提供一个访问该单例的全局访问点
- 优点:
- 单例模式可以保证内存里只有一个实例,减少了内存的开销。
- 可以避免对资源的多重占用
- 单例模式设置全局访问点,可以优化和共享资源的访问。
- 缺点:
- 单例模式一般没有接口,扩展困难。如果要扩展,则除了修改原来的代码,没有第二种途径。
- 在并发测试中,单例模式不利于代码调优。在调试过程中,如果单例中的代码没有执行完,也不能模拟生成一个新的对象。
- 单例模式的功能代码通常写在一个类中,如果功能设计不合理,则很容易违背单一职责的原则。
- 应用场景
- 需要频繁创建的一些类,使用单例可以降低系统的内存压力,减少GC。
- 某类只要求生成一个对象的时候。
- 某些类创建实例时占用资源较多,或实例化耗时较长,且经常使用。
- 频繁访问数据库或文件的对象。(只建立一次连接)
- 对于一些控制硬件级别的操作,或者从系统上讲应当是单一控制逻辑的操作,如果有多个实例,则系统会完全乱套。
- 当对象需要被共享时。由于单例模式只允许创建一个对象,共享该对象可以节省内存。
原型模式
- 定义:用一个已经创建的实例作为原型,通过复制该原型对象来创建一个和原型相同或相似的新对象。在这里,原型实例指定了要创建的对象的种类。用这种方法创建对象非常高效,根本无需知道对象创建的细节。
- 模式的结构
由于Java提供了对象的clone()方法,所以用Java实现原型模式很简单。
原型模式包含以下主要角色:- 抽象原型类:规定了具体原型对象必须实现的接口
- 具体原型类:实现抽象原型类中的clone()方法,它是可被复制的对象
- 访问类:使用具体原型类中的clone()方法来复制新的对象
- 模式的实现:
原型模式的克隆分为浅克隆和深克隆- 浅克隆:创建一个新对象,新对象的属性和原来对象完全相同,对于非基本类型属性,仍指向原有属性所指向的对象的内存地址
- 深克隆:创建一个新对象,属性中引用的其他对象也会被克隆,不再指向原有对象地址。
- 应用场景:
- 对象之间相同或相似,即只是个别属性不同的时候
- 创建对象成本较大,例如初始化时间太长,占用CPU太多,或者占用网络资源太多等,需要优化资源
- 创建一个对象需要繁琐的数据准备和访问权限等,需要提高性能或者提高安全性
- 系统中大量使用该类对象,且各个调用者都需要给它重新赋值
简单(静态)工厂模式
- 工厂模式定义:定义一个创建产品对象的工厂接口,将产品对象的实际创建工作推迟到具体子工厂类当中。
- 简单工厂模式:有一个具体的工厂类,可以生成多个不同的产品。
- 优点:
- 工厂类包含必要的逻辑判断,可以决定在什么时候创建哪一个产品的实例。客户端可以免除直接创建产品对象的职责,很方便地创建出相应的产品。工厂和产品的职责区分明确。
- 客户端无需知道所创建具体产品的类名,只需要知道参数即可。
- 也可以引入配置文件,在不修改客户端代码的情况下更换和添加新的具体产品类。
- 缺点:
- 简单工厂模式的工厂类单一,负责所有产品的创建,职责过重,一旦异常,整个系统将受影响。且工厂类代码会非常臃肿,违背高聚合原则。
- 使用简单工厂模式会增加系统中类的个数(引入新的工厂类),增加系统的复杂度和理解难度。
- 系统扩展困难,一旦增加新产品不得不修改工厂逻辑,在产品类型较多时,可能造成逻辑过于复杂
- 简单工厂模式使用static工厂方法,造成工厂角色无法形成基于继承的等级结构。
- 应用场景:
对于产品种类相对较少的情况,考虑使用简单工厂模式。使用简单工厂模式的客户端只需要传入工厂类的参数,不需要关心如何创建对象的逻辑,可以很方便地创建所需产品。 - 模式的结构:
- 简单工厂(SimpleFactory):是简单工厂模式的核心,负责实现创建所有实例的内部逻辑。工厂类的创建产品类的方法可以被外界直接调用,创建所需的产品对象。
- 抽象产品(Product):是简单工厂创建的所有对象的父类,负责描述所有实例共有的公共接口。
- 具体产品(ConcreteProduct):是简单工厂模式的创建目标。
工厂方法模式
- 优点:
- 用户只需要知道具体工厂的名称就可得到所要的产品,无须知道产品的具体创建过程。
- 灵活性增强,对于新产品的创建,只需多写一个相应的工厂类。
- 高层模块只需要知道产品的抽象类,无须关心其他实现类。
- 缺点:
- 类的个数容易过多,增加复杂度
- 增加了系统的抽象性和理解难度
- 抽象产品只能生产一种产品,此弊端可以使用抽象工厂模式解决
- 应用场景:
- 客户只知道创建产品的工厂名,而不知道具体的产品名。
- 创建对象的任务由多个具体子工厂中的某一个完成,而抽象工厂只提供创建产品的接口。
- 客户不关心创建产品的细节,只关心产品的品牌
- 模式的结构
- 抽象工厂(Abstract Factory):提供了创建产品的接口,调用者通过它访问具体工厂的工厂方法 newProduct() 来创建产品。
- 具体工厂(ConcreteFactory):主要是实现抽象工厂中的抽象方法,完成具体产品的创建。
- 抽象产品(Product):定义了产品的规范,描述了产品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
具体产品(ConcreteProduct):实现了抽象产品角色所定义的接口,由具体工厂来创建,它同具体工厂之间一一对应。
抽象工厂模式
- 定义:工厂方法模式的升级版本,工厂方法模式只生产一个等级的产品,而抽象工厂模式可以生产多个等级的产品。
- 使用场景:
- 系统中有多个产品族,每个具体工厂创建同一族但属于不同等级结构的产品
- 系统一次只可能消费其中某一族产品,即同组的产品一起使用
- 优点:
- 可以在类的内部对产品族中相关联的多等级产品共同管理,而不必专门引入多个新的类来进行管理。
- 当需要产品族时,抽象工厂可以保证客户端始终只使用同一个产品的产品族
- 抽象工厂增强了程序的可扩展性,当增加一个新的产品族时,不需要修改原代码
- 缺点:
当产品族中需要增加一个新的产品时,所有工厂类都需要进行修改。增加了系统的抽象性和理解难度 -
模式的结构:
同工厂方法模式一样,但是抽象工厂中方法个数不同,抽象产品的个数也不同
建造者模式
- 定义:指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造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它是将一个复杂的对象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对象,然后一步一步构建而成。
- 优点:
- 封装性好,构建和表示分离。
- 扩展性好,各个具体的建造者相互独立,有利于系统的街耦
- 客户端不必知道产品内部组成的细节,建造者可以对创建过程逐步细化,而不对其它模块产生任何影响,便于控制细节风险
- 缺点:
- 产品的组成部分必须相同,这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 如果产品的内部变化复杂,产品内部发生变化,则建造者也要同步修改,后期维护成本较大。
- 区别(与工厂模式):
- 建造者模式更加注重方法的调用顺序,工厂模式注重创建对象。
- 创建对象的力度不同,建造者模式创建复杂的对象,由各种复杂的部件组成,工厂模式创建出来的对象都一样
- 关注重点不一样,工厂模式只需要把对象创建出来就可以了,而建造者模式不仅要创建出对象,还要知道对象由哪些部件组成。
- 建造者模式根据建造过程中的顺序不一样,最终对象部件组成也不一样。
- 模式的结构
- 产品角色(Product):它是包含多个组成部件的复杂对象,由具体建造者来创建其各个零部件。
- 抽象建造者(Builder):它是一个包含创建产品各个子部件的抽象方法的接口,通常还包含一个返回复杂产品的方法 getResult()。
- 具体建造者(Concrete Builder):实现 Builder 接口,完成复杂产品的各个部件的具体创建方法。
- 指挥者(Director):它调用建造者对象中的部件构造与装配方法完成复杂对象的创建,在指挥者中不涉及具体产品的信息。
- 应用场景:
- 相同的方法,不同的执行顺序,产生不同的结果
- 多个部件或零件,都可以装配到一个对象中,但是产生的结果又不相同。
- 初始化一个对象特别复杂,参数多,而且很多参数都具有默认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