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平淡无奇的一天因为一个多小时的谈话而变得充实有意义,谈话产生思考,思考引发寻找,寻找目的,寻找原因,寻找自己。
背景:和全寝五人约饭逛街,吃完后伴着霓虹色的夜徒步一小时走回寝室。
人物:我,室友饼叔。
谈话原因?应该源于我对饼叔的喜欢,说实话,在我大学认识到的人中,最喜欢的便是她了。很性冷淡的一个人,热爱音乐,热爱电影,热爱文学,热爱漫画。也许这些都是我的主观印象,并不是很符合她本人。她自言有点自我认知障碍,咨询了心理医生后的结论,前不久得知她有几年抽烟史。说实话,这样一个人是很吸引我的。于是,在我的主动下有了这样一场谈话。
开始聊情感。谈她并不短暂的情感史,两年。对于我这个从未超过三个月的人来说,真的很长了。并不顺利,可能过去的真的就过去了。我问一句,她答一句,没有拓展延伸详细叙述。她认为情感是一种精神依赖,心灵伴侣。这样的人真的很感性,但是并不是依从于情感的感性,怎么说呢,应该是很理性的一种感情观。发展应该很慢热,她比较赞同日久生情。从某方面来说,有种矛盾的感觉,毕竟她强调自己认同感性大于理性,但是在她的话里行间,思考的方式真的很理性。有点克制的开始。她说,会在说话前在脑子里过一遍,思考这话该不该说,这样的方式其实很封闭,很难向人展开内心,所以是一个很拘束,很压抑的自我。但是我感觉很多话应该是下意识说出来的。就像我自己,说出的一句话首先是符合前一句话的逻辑,然后要表达清楚我想表达的意思,总感觉是下意识的。并不会在脑海里把话过一遍,可能脑子思考速度太慢。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真的差异很大。
接着聊到电影,音乐,文学。感觉她有点打开话匣子了。问一答三。回答的更具体,更详细。可能每个人在于人探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中都有想要说服他人的欲望。她对于电影很挑剔,要挑选佳片,但是自言好的电影会看两遍。第一遍全身心浸入体验。第二遍分析细节。看完后了解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自己分析一遍,还会去找影评。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所谓艺术,可能需要天赋,但所有事的实现都需要努力。然后谈及同人,再创作。我俩对其的概念和创作方式都不同,她也给了我一个新颖的角度,所以倾听他人真的有利于自我思维拓展。关于文学,饼叔说自己初中很不屑文学,觉得这是创作者很自我的表达,并不能表现一种世界,后来在其前男友的影响下改变了观念。但她先前曾说自己是个很自我的人,很难被人影响,我觉得她是把自己圈在一个在她看来很安全的地方,在其中自我沉浸,这并不是贬义,每个人都会下意识自我保护。但是我觉得她更加压抑自己。但是也会有一个能走进她心里的人会影响她。她讲了自己读书的方法,在读一本书之前会了解作者生平,再去接受作品。所以在他人身上总能学到些什么,在她身上我真的有学到。她接受作者的观念,思考文学的概念,了解作品的意义。即使不接受,也尊重,不批判,不评价,但心中自有一杆秤。
后来延伸到了自我认知。饼叔相信感性大于理性,但自己思维方式又强调理性。讨厌批判又忍不住自我批判,怀疑自己。厌恶自我不真实,反感自己的行为与想法相反,但是又觉得这种虚假也是一种真实。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但是她的矛盾更加凸显,换句话说,她难以正视并缓解这种矛盾,于是忍不住自我批判。所谓自我认知障碍,可能就来源于这种矛盾吧!音乐和电影,就是饼叔缓解压力的方式(可能还包括抽烟)。可能谈了一个多小时,我们还是没有交心,她应该还是压抑着真实的自我。但是谁不是呢。我一直把自己放在引导者的位置,引导谈话,但是不知不觉间加深了思考。
所谓自我,是需要在人生中不断寻找,真实的自我被压抑。但是能压抑一辈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