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在专栏里写道:“旧式习惯做针线的女人,更多一份静致心态。从未刻意安排过自己的生活节奏,但这节奏却自有应和。”
当下,女红的回归和烹饪的复兴一样,伴随慢生活和乐活概念的走红而备受推崇。当女红不再是衡量一个女子的标准之后,它成为了女性的一种新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在《汉声》杂志创始人黄永松看来,女红是一门母亲的艺术,母亲们流传下来的许多传统手艺,每个人都可以做,都可以传承。用传统文化安定心灵,那才是往前走的立足点。
动手的乐趣是踏实的,因为它只需取悦自己的内心。
周六的清晨,菜菜提前了半个小时起床,她要为家人准备一顿丰富的早餐。放暑假的女儿还在熟睡,加班的老公也需要补觉,这一顿早午餐不紧不慢,刚刚好迎接一个轻松愉快的周末。
十点钟,菜菜带着女儿来到家附近的手作工作室,今天的课程是编钩一只猫头鹰。不像其他的暑期兴趣班,只是孩子们玩耍体验,妈妈在一旁枯燥地等着。
编钩课上妈妈们重新拾起小时候和自己的妈妈学到的零散编钩记忆,从笨拙地拿不稳钩针很快进入状态,体会着针与线一点点交织着所带来的幸福感。孩子们也在一团毛线一根钩针的魔力下,变得安静,一根小辫儿也钩得兴趣盎然。
人们总说创意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对传统技艺有了新的认知,为他们的设计也打开了新的空间。
也许是生活的节奏太快,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一种简单的生活,哪怕只是片刻的宁静,于是越来越多的女性重新拾起女红。
水墨画家林糊糊也喜欢编织,在她看来:“这种简单的重复劳动给我的大脑创造了一种空间。手在不停运动,而脑子或处于一种比睡觉还休息的空白状态,或在手的不停运动的掩护下,远远溜走,不知去向。因为手上的运动会牵制一部分注意力,所以,大脑的活动被迫变得和线一样细细的、而又缓缓的。即使理不出头绪的事情,也会在这种空间里,逐渐变得丝丝缕缕地清晰分明。”
这大概就是当下,女红重新回归生活的原因了。
在一针一线中,静下心来
享受与自己相处的片刻
现代女子大多独立,六七十年代还是“三大件”之一的缝纫机已经退出了大部分家庭的视线,消费代替了编织缝补。工业化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规格化的成衣,也让我们远离了亲手缝制的情趣。如果说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硬性文化,那么女红就是软性文化。
在欧美和日本,生活节奏也很快,但是很多职业妇女很喜欢做手工,拼布、毛线绣……坐飞机的时候,她们都会从包包里拿出她们的针线活,你们无法想象,最现代、最时尚的妇女都在做女红。,甚至于男人也无法抵挡手工艺的魅力…
女红很远也很近,承载着温度的美好手艺不应该还给历史,更应该走进生活,和喜欢它们、需要它们的人在一起,与日常相伴。母亲们流传下来的手艺,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梳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妈妈的手艺永不过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更长久、更美好。
拿起针线,用慢时光滋养
旧女红大多有着缝穷补旧或是勤俭持家的意思,也是社会评定一个女性优劣的标准。而现代新女红则更多是生活情趣的一种追求。专一、安静、古典美学……人们用手工回归最古老的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沙龙、聚会中兴起女红手作。活动发起人们希望通过手工制作,给予当代女性一个空间和契机,让她们能够抽离开繁杂浮躁的平庸世界,沉静下来挖掘真实的自己,寻找自身的平衡。
新旧女红的世纪对话
织布染布
旧时女子自己织布,《木兰辞》中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是描述这样的生活场景。
新女红中,女子选择草木染的方式,将天然纯棉布,浸入染料,这种染料过去主要是从植物提取的,即现代所说的草木染。
制衣缝纫
缝纫是个叠词,我们一般讲缝纫就是缝制衣服,缝和纫两个字放在一起,是强调缝制一件衣服需要千针万线吧!
旧时女红,缝纫是主妇的必修课,在若干年前,每一件衣服都是主妇们一针针缝起来的。
新女红中,不少人会去学习裁剪衣服,为自己做一件宽松的茶服。或者改造旧衣物,让物品永续地利用起来。
做鞋制帽
熬糨糊、打袼褙,千层底儿的复杂工序透着劳动者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其实,一直到近代,鞋帽都是主妇们手工制作的,后来虽有了鞋店帽店,但真正买鞋的,仍然是少数。
新女红中,钩编帽子、制作头饰成了新项目,几乎没有人会自己做鞋了。
编结钩编
编结的范围很大。可做编结的材料很多,既可用丝、棉又可用多种植物如竹、藤、草、棕、麦杆等。80后一代小时候大多织过毛衣,也有在家帮着妈妈缠毛线的经历。
随着商品的发达,妈妈手打毛衣已成奢侈品。如今,不少女子再度拿起钩针、毛衣针,一针一线编织起自己的温暖牌衣物了。
自从爱上了手工
你的生活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赶紧下方戳留言和小编说说,
我在等待倾听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