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天气变化无常,皮肤稍感不适,出现了红肿发痒现象,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可又一想,痒也不是个办法呀,于是乎,我来到了门诊,让一个老大夫给瞧一瞧。
坐诊的这位老先生呢,满头白发,已有七十有余,目光矍铄,形象分值极好。坐下来,是老中医的常规流程,望闻问切,好端端的开始,但再往下,剧情就不再和谐,出现了小小的分歧,一路演下来,怎么就成了一场分手戏?借此,我来当一回大夫,诊断诊断这场纷争的前生今世。
坐定之后,描述完症状,这时,我有一个电话打进来,在我接电话的时候,老先生就开始了他的奋笔疾书,药方在他的笔下是洋洋洒洒的生成。就在此时,我的心中却升起不详之兆,挂掉电话,我就询问大夫这药方为何这么长,确如我担心,这就是中药。因为,在我的观念里面,皮炎还不至于上升到要吃中药调理的高度,还有一点原因是我并不喜欢吃中药。我就试图跟老先生讲,能不能够先吃些西药,涂抹些药膏,如有严重再谨遵医师您的药方处理。至此我和老先生就开始了不在同一频道的交流沟通。他在强调这个病仅靠西药难以治愈,以及中药剂的便宜,没有故意伤害患者,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声誉。而我,却一直想让他明白,我就是不想喝中药,并非是否定他的医技。最终,在他的坚持下,还把药方单开出来了,但我却没有付钱熬制中药,只是让医生拿了他开给我的西药。
这种不欢而散的情景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并非是质疑他的中药配方的合理性,而是对于中药的诸多不便有抗拒。中药的味道,不具有隐蔽性,即使是熬制好的中药封袋,也没有西药来的方便。而老先生显然是陷入了另外一种情景当中,认为我是在担心自己口袋里的银子以及在质疑他的医德,无论我再想怎么讲,都无济于事。
这样的情景或许不止是出现在了这里,同样的不同频每天都在发生,只是程度不同,不能自知而已。医生和患者的交流也是沟通,不预设立场,引导客户多讲,挖掘客户的内在需求,注重客户体验,这是老先生带给我重要的一课。有效的沟通是这样,做产品更是如此。成功的产品一定是同时满足了客户的显性需求和隐形需求。在产品提供了解决方案的同时,也要避免产生新的痛点,这往往是不容易觉察到的,更需要体察入微的融入客户的情境中感知。这是老先生带给我的另一种启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