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到现在都认为做人就要随意,率性而为。包括我现在写文章,想写啥就写啥。
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决定着生活方式不同。而我理想的生活估计和大部分人一样吧,就是工作之余能有自己的爱好,能一个人安静的独处,也能家人朋友聚在一起“狂嗨”。
但是理想生活终归只是理想,很难实现。如果想实现,也不是没有办法,但是很少有人有自己的计划去一步步完成。没错,想要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首先就得有计划,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有人会说,制定个计划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但也有句话叫“计划跟不上变化”。很多人辛辛苦苦制定了一生的计划,当时的确很有憧憬,认为自己的一生如此下去多么完美、无可挑剔。不排除有大毅力者加上大运气加身者,能真正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当然这里所说的生活不是一般之人能轻易达到的。
正是因为计划中往往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人们不断打破原有计划,重新规划新目标。我不认为我是有大毅力或者大运气加身的人,所以我有生活目标,但我重来没有详细计划过。在我认知里,即使我有了计划,一段时间后,我也会改变我原有的方向。
我坚信不疑的一点就是人是会变的,最初的想法和最终的想法往往是大相径庭的。与其这样,不如人活的随意一点,率性一些。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一位读传媒专业的女学生O和她男友X在校篮球场认识了一位已工作多年的男人Y。他们因喜爱篮球相知,随着交谈渐深而惺惺相惜,于是Y提出找个地方坐下来喝一杯,O和X都同意了。
在一家星巴克里,他们三人交谈甚欢。不过大部分是Y在那里问,O和X在那里回答。还在学校读书的O和X面对事业有成的Y难免有些紧张,好在Y没有在O和X面前表现自己的优越,也没有以过来人的身份教导他们,而是非常亲切的问了一些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并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经历。
通过这次交流,O和X了解到Y现在已经是某大公司的区域总经理,以前也是在他们学校毕业的。不管鉴于什么身份,O对Y充满了好奇和崇拜。看到这里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是O爱上了Y,前面也说了O是传媒专业的,她一直想当个采访类的记者。她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一直把Y作为最重要的采访对象。
但是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Y都没在出现,直到一年后,Y再次出现在篮球场,O和X甚至都有点淡忘这位过客了。好在大家之间情谊尚存,这次是O和X提出出去喝一杯,Y也欣然同意了。
还是原来那家星巴克,只是这次交谈的过程是O在问,而Y在回答。O毕竟是为了以后从事采访工作做足了功课,所问的问题让Y对O刮目相看。而且O好歹涨了一年的阅历,交谈时谈吐自然,没有第一次的紧张了,这让Y更为的欣赏O。回答的问题也都是发至内心的,一点敷衍之意也没有。
所有问答中,让O和我都印象深刻的是问及Y是如何事业有成,成为众人眼中的人生赢家。而Y的回答让人出乎意料。
由于时隔多年,Y的原话是不可能重现了,大致的原意是这样的:Y说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人生的赢家,理由很简单:我一生才过了一半。他说不是谦虚什么的,而是真这么认为的。他说他毕业后也是和所有人一样,踏踏实实工作,要说不一样的地方,大概就是他会不断总结近期的发展。结合这些总结,他会不断刷新自己的对三观的理解。不同时期对三观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不同时期里,需要自己不断刷新,不断推翻原以为正确的想法。
Y的回答是不是非比寻常,他说他自己也还在不断摸索中,这种感觉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需要自身不停的感受,不断的领悟。当然Y的成功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只是最主要的。
为什么我要引用这个故事,因为我对Y的观点十分赞同。人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的生活环境里,不同的社会地位中对同一件事或物的看法是不会相同的。所以老是听到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规划是怎样的?而我的回答一般是:还没有详细规划,顺其自然吧。
有人刻意把自己塑造成某一类人,结果发现成为这样的人后并不是自己原先想象的那样,这个时候再想改变会变得非常困难。当然我不是呼吁大家不要有想法,什么都随随便便,而是在没有明确目标或者自身能力突出时,不要刻意地模仿其他成功的人。
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或高尚,或平淡,或激情。真的不难,只要遵循自己内心,不为外界干扰;同时又很难,因为现在的诱惑太多了,让人很难把持住。
我知道我的内心是多变的,多多少少也会受外界影响,所以我现在没有理想生活,只有想过怎样的生活。在我的理解,理想生活是唯一的,但是人实际中是多变的一个生活状态。
想过怎样的生活就过怎样的生活,不要约束自己,随意点,率性些。确实,这个想法是自私的,现实中不会说一点阻碍都没有,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的。还是那句话,尊崇自己的内心,内心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就不要勉强。生活是自己过的,有时自私点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