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品尝的科学》

       苦能祛火。这是中国传统智慧,也是小时候最讨厌听的话。因为那意味着母亲做了一道菜--苦瓜炒蛋。作为一个喜欢吃鸡蛋的人,不得不说,嚼起来让人一哆嗦一哆嗦的苦瓜和鸡蛋炒在一起,简直是对鸡蛋的侮辱。每每看到有人吃苦瓜甚至是将苦瓜榨成汁喝下去的时候,都会惊为天人。赞叹之余,总是发起这样的疑问:你们不觉得苦吗?虽说感受阈限可以通过不断锻炼而提高,可为什么有的人一开始就可以接受这个东西而有的人宁死不从呢?

知识点:

1、自然界苦意味着有毒,人体为了保护自身,在全身多个地方都存在辨别苦味的受体。即使尝不出苦味也不至于被毒死。人体的味觉系统遍布全身,并不仅仅分布在舌头上。已知嗅觉可以尝到苦味:当有害菌进入时,苦味受体警报大作。(苦味受体分辨味道的同时也辅助生存)虽然位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味觉系统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晰,但这些与意识无关的系统一直在切实的保护着人体。

2、群居的生活方式使得对苦味的鉴别并不是每个人必须的,互相协作可以使群体避免被野外的有毒植物毒死。

3、人的味觉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环境共同组成的。小时候会对一些苦味的蔬菜抗拒,而随着成长会逐渐接受这些蔬菜中微量的苦味。同时,一些苦味植物确实存在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4、不仅仅是苦味,有些人对特定物质就是天生的“味盲”。

5、测试苦味敏感性--苯硫脲试纸,后来被丙硫氧嘧啶取代。将试纸放在舌头上进行测试。标志事件:1941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迪翁五胞胎。同卵五胞胎,基因型完全相同。五个人对不同味道的描述各不相同,但是对苦味的描述却完全一致--难吃。(对不同味道的判定会受个人经历影响,但对苦味的反感是来自基因的。

6、对苦味基因的研究发现:人类和黑猩猩虽然都可以分辨出苦味,但却是由两段完全不同的基因决定的,说明人类和黑猩猩是由完全不同的路径进化出了近乎相同的性状。

7、对苯硫脲敏感度高的人通常会排斥辣椒、姜、芥末等味道强烈的物质。苦味敏感度高的人,舌头上菌状乳头突起明显较多。

8、身体对苦味有偏好:很多苦味对身体有益无害。比如:苦瓜中的苦味物质可以降低血糖;柳树皮中的水杨苷可以缓解疼痛。

9、对苦味的偏好可能是某一地区或文化长久演变下的结果。亚洲地区的人普遍对苦味敏感,因为我们食用的蔬菜中有许多苦味物质。生活在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对苦味极其不敏感,因为他们的传统食物以鱼肉为主,不带苦味,久而久之对苦味的辨别能力就逐渐消失了。

注: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坐着的问题,这本书里有些论述不合逻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们有很多人都喜欢吃,不少人以吃货自居,有的人成为美食家,有的人热爱烹饪,还有的人喜欢在半夜往朋友圈发美食的照片。...
    橙君阅读 376评论 0 1
  • 1.SNP与表型差异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主要...
    2aa4d15357c1阅读 814评论 1 2
  • “良药苦口利于病”是中国人的观念。的确,中草药味道大多不怎么招人喜欢。即使中成药有“蜜炼”的制法,蜜的主要作用是溶...
    北美之北阅读 1,177评论 5 13
  • 去奶奶那儿吃完午饭,奶奶问我现在睡不睡午觉,我说,不睡,睡醒了难受。奶奶笑着说,你一直这样,小时候每次午睡起来都要...
    谢小喵阅读 1,162评论 0 4
  • 甜困阅读 14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