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步道上学生三五成群、嬉笑怒骂,脚步匆匆奔走于寝室与教室之间;草地上棒球社的成员们有的举手投球,有的半蹲在远处微举单手迎接沿着抛物线飞来的落球;池塘边一对对少男少女牵手漫步,不时四目相对愿时间在此刻停留;篮球场上大汗淋漓的少年碰撞间时而争吵时而欢呼雀跃;课堂上鲜有朗朗书声,略显沉寂的教室里,美学课老师在讲台上深沉而思虑的讲读着,二十岁的我,坐在课桌上,默默的记下了这段诗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那是一个男人到了中年的真实写照。”
当时我自认为这是李白所有诗中极其普通的一篇,并无特别,在小学时就已成了必背诗词,还不解其缘由。
“这诗的写作时间并不明确,但也不重要。一生失意,浪迹天涯的李太白长期漂泊,尝尽人间辛酸,品尽世态炎凉,现实的残酷与其增添了孤寂之感,虽郁郁不得志,但傲然一身的性格让他还是有着愤世嫉俗的胸怀,即使身心疲惫,也能在诗词中得到慰藉。在某天他登上了敬亭山,望着眼前的辽阔景色,兴兹中来,感怀于当时的际遇,才写下了这首《独坐敬亭山》。”
其实我听课并不认真,老师讲的其他内容,似乎大都已淡忘,但当时他讲到这里时,突然从教书匠的姿态转变成略带忧伤的神情,偶伴几声叹息声,不由得让我也聚精起来,一个大学的教授应该光鲜亮丽,令众人羡慕,是什么让他感触颇深会如此忧郁?我很好奇。
“此刻他不再是李白,而是成为了敬亭山,栖息在他身上的鸟儿都翱翔远去于天空,头顶零星孤单的云彩也独行离他而去不留一声道别,身边的人或物该走的都会走,留不下任何。恍惚间,他又成为了自己,环顾时又与敬亭山四目相对,他朝他笑了笑,他也朝他点点头,就这样含情脉脉而无言语,但心灵却彼此交相呼应,那一刻山有情而真挚,似乎比这冰冷的世态温暖了太多,人和事在他面前竟反差的略显无情,怎么看也不会厌倦的也只有这敬亭山罢了 。”老师用手扶着下巴微微的弯下身子,倚在讲台上。
“你们现在可能无法理解,但当人到中年,经历些世事以后,便会有所感悟,我为什么喜欢这首诗,说他是人生的一种写真就在此。当你到了知天命之时,你会发现,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游乳臭未干的儿女,你要背负的是整个家庭而非自己,工作中你会有不如意之时,社交里你会有不畅快之恨,你独自在外时,无需与人诉说,更不必与人诉说,因为没人可以置身于你的处境。而当你踏入家门之时,无法与你的儿女讲述,他们还未曾涉世,满眼的童真浪漫,充满对世界的好奇;无法与你的妻子诉说,她操劳家事已满身疲惫;更无法与你的父母相诉,他们已饱经沧桑,被岁月刻下一道道皱纹与疾病。你能怎么办呢?只有望向那敬亭山,与之心照不宣的默默感应,去将心事化为泡沫,消散在山云之间,那是一种孤寂与无助,可好在有他矗立在风中,能与你四目相对,静静的聆听,让时间去抹平一切的无奈与苦痛。”
人,如果没有烦恼,那也不必来此世间一游。那时我的烦恼也许是考试怎么办,球场今天发挥的不好,又要去上课,毕业该如何能找到好工作......可老师的烦恼呢?我能想象,但却无法得知。至少他也许有更大的困惑,我无法感同身受。
虽然听的认真,但这诗的意境那时还是无法理解。
2018年,在安徽宣城的敬亭山,这是一个4A级景区,就算是节假日,也不会熙熙攘攘,特意来这里旅游的旅客很少,大多是当地的附近的居民在此爬山锻炼身体。可能是10年前课堂里的那段讲述,才让我有了来此设身处地去感受的冲动。
敬亭山是黄山的支脉,最高峰不过300多米,没什么可以大肆宣传的景点,若不是李白,也许现在更鲜为人知,这里建有李白雕像和太白独坐楼以致敬这位唐代诗仙。顺着竹林相伴的山路爬到顶峰,我的孩子在山边的斜坡,上下奔跑,享受着那只有儿童才懂的快乐,我的爱人与其父母稍显疲惫但满脸笑容的看着他玩耍,我独自站在山顶望向远处的楼宇与眼前的片片茶园久久的想感受太白的情景,虽看不到成群的鸟儿,但依稀的几片孤云还相应而伴。
想着:云伴敬亭在,日照敬亭斜,月随敬亭升,树笼敬亭盛,人非敬亭人,物非敬亭物,难作敬亭山,易为敬亭客。
物是人非,我体会不到他的感遇,反而觉得这山,没什么特别,这景也不过尔尔,只有在特定的情与景时才能迸发出火花,景与物不重要,重要在于人心的感受。
虽然我看的认真,但这诗有些我还是无法理解。
2023年,在宜兴的团氿畔,我一年来常常独行踽踽于街头岸边,身处于尘世的喧扰繁华,望着夕阳的落下,时而记录下:
斜阳入水红映蓝,闪星挂夜金衬灰;
快艇似鱼湖面舞,涟漪如绦四处逃;
一半谈情一半闲,有人欢喜有人叹;
卵石灯影乱心房,夏夜喧扰醒酒意;
独步街头两茫然,泪落脸颊独悲颤;
鬓白回首数十载,不过寺堂一餐斋。
人来人往皆过客,你我亦同,得到过也失去了许多,才慢慢明白那首诗的含义与意境,自古多悲寂寥,而孤寂之时也才是觉悟的开始,才学会感受那一草一木。
这一年我不仅能理解“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读懂了东坡的“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更多的时候常人无法像李白那样洒脱,而是醉于尘而不得自拔,李白的人生至少还有敬亭山为伴,而我们却连自身都无法挣脱。不惑之年,又有几人可不惑?其实道理都懂,难在于平衡自己的心。
苏轼在人生的最后总结了这样一段话“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我颇为赞赏。就是这样!从好奇到体验到领悟,再到最后的感叹,人生不过是一场灵魂的修炼而已。
大学里的我,敬亭山上的我,团氿湖畔的我,如今的我,我还是我,只是不再是同一个我,却又是同一个我,必有一天我还是会浮沉于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