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是一,就不要写二||关于写作的一点思考

这个月,正处于找工作的过渡期,时间分配的自主权忽然多了,码字的频率也多了起来,于是乎,对写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写作给我带来什么

一、由路人成为生活的观察者

我相信创作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的说法,很久之前一位简友告诉我:假如生活是一,就不要写二。

或许也正是因此,在频繁记录的过程中渐渐发现,自己对生活的感知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从前对待新闻、热点、身边的人或事并不关心,仿佛只是一个路人。可是,为了扩充笔下的内容,自己细心观察身边的呼吸吐纳,日升日落。我逐渐发现仅仅是早出门5分钟,就可以避开人满为患的上班早高峰,也发现没一个行走在路上的人有着不同的情绪……迎面走来的学生还在揉着惺忪的睡眼;从身旁匆匆小跑过去的女生,背包扣还没有扣好;马路对面,一个小伙子正迅速地消灭手中的早饭……

观察,让我笔下塑造更多形象的同时,也令我学会用衡量别人的标尺,检验自己。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二、善于整理生活的点滴

常常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记忆中搜索案例,久而久之,养成了整理的习惯。从前,也有意识地随身带着纸笔希望以此记录灵光一现的刹那,但是结果大多以失败告终。要么,是简要记录的关键词搁置很久没有整理,再翻开的时候怎么也连不成完整片段,要么就是过于相信自己,以为自己“过目不忘”,等到需要调取“记忆的盒子”时,竟发现空空如也……

写作,就好像是挖开一口枯井,堆积在井口的陈年枯朽一点一点被扒开,越来越多的想法和观点像泉水,从慢慢渗出,到汩汩成渠。慢慢地,碰见可能成为素材的字句、段落,甚至是生活中无心的对话、小插曲,也会不由自主翻开手机记录整理到备忘录。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三、开始思考细节

码字的过程中,常常为了某个措辞、段落衔接、情节设置等反复推敲,次数多了竟也成为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渐渐延伸到生活中,出门前学会了翻看天气预报、整理仪容、检查背包……和身边的朋友、同事相处时,学会用合适的言语和态度,拿捏合适的分寸;开始在意通话记录里父母的电话号码出现频率;开始关注菜市场里的菜价与新鲜程度多过外卖APP里红包金额的多少……从前的毛手毛脚,在整理、反思中,渐渐理顺、抚平。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怎样成为写作的受益者

简书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自由、轻松。想起初来乍到时,眼中关注的是阅读数、关注数、点赞数,想着怎样上首页,时间长了,写作本身的乐趣被挫败占据,跟着也就成为放弃的理由。

其实,我们应该是享受“写”本身带来的欣喜不是吗?尽管到现在还是没有上过首页,简友圈里好友数还是寥寥无几,那些曾经关注的数字也仍然少得可怜,也从不会在意什么时间发布有更高的点击率,但是很奇怪,我还是乐在其中。我甚至看到网友们关于如何成为签约作者的“速成办法”,善于分析数据以此帮助自己达到目标固然没有错,但是我却更热衷于目前用兴趣码出一座城池的“决心”。

把目的变得纯粹,想要的,终究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愿每一个小小的兴趣,都能成长出大大的乐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