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的传奇人生与兵法韬略太吸引眼球,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他更为重大的历史贡献。假如姜太公活到了今天,退休后可能会出两本书。一本是《从逐夫到公侯——渭水钓客回忆录》,另一本是《尊贤上功:组织常盛不衰的秘诀》。
关于“尊贤上功”还有个典故,这里先透露一半,另一半在后面会提到。
周朝建立之初,姜太公被分封为齐国国君。按照当时的规矩,开国诸侯在料理完国事后,要回中央向执政大臣周公旦汇报工作。鲁公伯禽在三年后才回京报政。而姜太公之用了五个月。周公问太公为啥动作这么快?太公说:“因其俗,简其礼。”其实太公还说了另四个字——“尊贤上功。”
尊贤就是尊重贤能才智之士,上功就是提拔有功劳的人。周文王曾经找太公做管理咨询:“作为一个领导者,该尊崇哪种员工?抑制哪种员工?使用哪种员工?开除哪种员工?”太公答道:“尊重有才干的贤者,抑制没能力又没人品的小人,使用诚信忠厚的员工,开除奸诈虚伪的员工”用人看能力,奖励凭功劳,这就是太公眼中国家常盛不衰的诀窍。
这个道理在今天看来,就像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急了上WC那么简单。可在那个遥远的君主世袭制社会,尊贤上功说不啻为一个惊雷。姜太公不是第一个提出要尊敬人才、重用人才的人,但他是第一个把“尊贤上功”明确上升为国家核心政策的人。
姜太公是诸子百家所有学派公认的圣人,但他这个人才战略思想,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西汉学者刘向在其编著的《说苑·理政》中点评道:
“齐之所以不如鲁者,太公之贤不如伯禽,伯禽与太公俱受封,而各之国三年,太公来朝,周公问曰:‘何治之疾也?’对曰:‘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周公曰:‘太公之泽及五世’五年伯禽来朝,周公问曰:‘何治之难?’对曰:‘亲亲者,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周公曰:‘鲁之泽及十世。’故鲁有王迹者,仁厚也;齐有霸迹者,武政也;齐之所以不如鲁也,太公之贤不如伯禽也。”
但据《吕氏春秋》载:“其後,齐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於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两组数据虽有出入,但都表明太公的齐国比伯禽的鲁国更短命,短了还不止一世。莫过姜太公说的常盛秘诀是哄你不死的诱饵,用钓鱼之术诓人往火坑跳,还自己为找到普世真理?
同志哥,淡定!兼听则明,不要被片面的数据误导。让在下帮你理一理头绪。
首先,注意刘向的评价标准是君主世袭持续时间的长短。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呢?祀是祭祀,戎指战争。为什么古人把祭祀放在与战争同等重要的位置呢?因为在君主世袭制社会,古人把宗庙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社稷是土神和谷神。
《周易·震》:“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修建安置祖先灵位的宗庙、祭祀土神和谷神,是最高统治权力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在那个时代,宗庙绝祀、社稷被毁,标志着一个国家已经正式灭亡了。所以,刘向认为齐国不如鲁国存在时间久,香火传承比较失败,故而太公不如伯禽贤。
其次,如果用当代的眼光,按国号存在年岁来算,你会看到另一组数据。
齐国历史是由春秋的姜齐与战国的田齐两个政权共同组成的。田成子篡夺姜太公子孙的江山后,仍然沿用了“齐”这个国。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分封太公望于齐,到公元前221年齐王建投降秦国,齐国走了整整825年,堪称最古老的东周诸侯国。鲁国与齐国同时受封,也是在武王灭商后不久。鲁国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一共是790年。齐国多35岁寿命。
最后,咱们来看两个国家的生命质量。
鲁国初期较强,但很快就弱下来了。从春秋到战国都一蹶不振,最后在鲁顷公二十四年被强大的楚国灭亡。而齐国在太公之后几代出了个齐桓公,是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连鲁国的儒家先师孔夫子都顶礼慕拜。到了战国时代,田齐政权把战国首霸魏国拉下马,成为与强秦并驾齐驱的“东帝”。
在武功上,鲁国给齐国提鞋都不配;在文化上,齐国的综合建树也多过鲁国。政权历时久说明不了太多问题。把国家搞成日渐消瘦的病秧子,整日当苟延残喘的受气包。鲁伯禽的治国方略恐怕当不起一个“贤”字。
话说回来,自己辛苦打拼留个子孙的江山被外家人给鹊巢鸠占了,姜太公泉下有知的话,他心理会平衡么?我个人认为,太公会很坦然很豁达地对你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天下都不是我老姜家一人的,何况仅为天下一部分的齐国呢!
太公是博学多闻的有道者,熟知夏商生灭史,特别是他亲手搞垮的殷商王朝。英雄如夏禹商汤那样的圣王,尚且不能保证子孙不出桀纣这样的反面教材,何况一个白手起家建功业的三无钓鱼爱好者呢?
早在与周文王谈论社会时事时,他就说了,“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谁让天下人民获得实惠,谁就有资格坐江山;谁破坏了天下人民的利益,谁就铁定完蛋。老天不会因为你祖上是圣贤雄杰,就给你开外挂作弊的特权。在姜太公心里,天下唯有道者居之。用西方人的观点说,就是你站在上帝那边,而不是上帝站在你这边。
你要说太公不想子孙江山永固,那是虚伪。儒家亚圣孟夫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真是句大实话。笔者不认为“耕者有其田”是小农思想。你看当代欧美的金融世家,看看港台的家族式企业,他们照样希望家族能世世代代有“恒产”。就算如你我一般不起眼的普通人,还不是想着继承上一辈遗产,再把家产传给下一代!
古时候,家与国的组织结构是大致相同的,国是家的放大版。所以儒生才敢牛哄哄地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路走到顶。在王侯眼中,江山社稷就是自己家族的家业,所谓治国就是把家业做大做强。太公自然也是这样想的。只不过,他老人家想得很开,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已经把治国用兵的道理告诉你们了,接下来看你们自己的。他那时还不可能知道君主世袭制社会终有一天要退出历史舞台。但他明白万物有死生,世事无常,唯道恒常。
谚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太公倡导尊贤上功,就是希望用最能干的人处理最重要的事,激励全社会充满活力。他还为落实政策研究了不少具体办法。
周文王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不正常现象——领导致力于提拔人才却不能收获实效,社会动乱愈演愈烈。姜太公在基层打滚多年,晓得病根出在人才考核机制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本事的人才往往遭人妒忌。可能是为人太高傲,让周围的人不爽;也可能是为人太老实,不善于拍马献媚结党营私。受限于落后的信息交通技术手段,当时的双选会不如现在自由。领导不会真像电视剧里的皇上那样天天没事干微服私访。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就是群臣的报告。
给君王的左右亲信送红包发利市,跟他们打成一片,那么对你的有利舆论就能传到君王耳朵里。反之,会被那帮朋党非议,坏名声传得砰砰响。姜太公的头七十年里,几乎把所有草根人才在生存发展中碰到的问题都经历了一遍。他肯定很痛恨这种不良社会现象(估计本人也吃过苦头),祭出一招强有力的杀手锏——按名督实!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六韬·举贤第十》)
第一步,按照工作内容化为工作职务(将相分职);第二步,根据各工作岗位的职能要求来选拔人才(各以官名举人);第三步,按照岗位职能要求监督考核其工作成绩是否达标(按名督实)。总之,只根据其人的实际功劳为赏罚依据,不管小报告说什么,一律无视掉。
不要小看这个考核办法。数百年后的商鞅变法就把这个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秦国通过严格的按名督实考核,启用了五湖四海的顶尖人才。商鞅应该感谢太公制定了这个原则,秦国也应该感谢太公为落实尊贤上功的努力。兵法家的祖师爷,没法保佑姜姓吕氏子孙在战国继续坐江山,却能让兵法界的传人们创造一个更广阔、更公平、更能激励草根人才上进的新世界。
尽管太公以尊贤上功理念治国,但在他那个时代,很难贯彻这个思想。
他虽是草根出身,可从他的女儿邑姜做了周武王的王后开始,他又多了个历朝历代统治者最忌讳的外戚身份。太公的理政方略跟周王朝推行的礼治差异很大。属于局部地区试点,没法在天下推广。而且姜太公年代的政治体制还不足以支撑“尊贤上功”的理想。贵族社会的大环境,并没因为他一个草根出身的新贵而改变。
不过,又何必求全责备呢?太公把这个思想公开提出并身体力行,已经在中国政治文明史上铸下了一座里程碑。
墨子力主尚贤政治,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通过能者上废柴滚的人才选拔机制,彻底打破世袭贵族对社会资源的垄断。这是对姜太公那句“王人者,上贤,下不肖”的最好诠释。
数百年后,战国变法废除世卿世禄,以军功事功任官授爵。战国布衣士人游说列国君主,由白身而成将相,立大功而封君侯。战国君主不问出身,争相招揽出身低微的草根人才。姜太公提出的尊贤上功说,如同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引起了数百年后春秋战国人才井喷百家争鸣的大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