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过去,是为了珍惜现在的生活。使后人牢记历史,不忘本。 ——题记
一条广通河,隔断了河南、河北的交通。记得小时候,爷爷领着我上街。从今天的寺北路往西走到大坪渠,顺着渠沿来到马家沟土填方渠旁王家山脚下,从钟鼎山山底进入东坪村西农路,穿过石那奴村,就看见广通河上有一座桥——石那奴大桥。这是从河北通往县城唯一的一座桥梁,木质结构,宽度4米左右,长度和现在的相仿(大约100米),桥面铺着河沙,只有马、牛车和人畜通过。过桥后沿广河一中后墙,走进县城的大街上。
每逢夏秋时节、气候温暖时,人们来到尕河滩(火红小学附近),或来到石咀(体育场附近,是一座约10m³、不规则的石疙瘩)周边,找到能涉水的地方,卷起裤角,光着脚渡水而过。后来,修建了火红电厂,于是改道在渠沿上行走了多年,沿着渠沿绕道石那奴大桥上街。
那个时候,全村人畜饮水靠村东火红沟的一条山涧泉水,人们一人肩挑或双人合抬着尕桶(用松木条固定着的水桶)盛水,水质盐碱含量较大,外村人不习惯饮用。夏天山洪爆发时,泉水被泥沙冲若泥汤,挑到家里两天后才能饮用。冬天寒冷季节,水泉被冻干了,只好到沟坳深处去探寻。有时找到一桶水,需要半小时;返回时由于冰滑,摔倒后又重新去挑水。这条泉水是全村人畜的主要水源,否则只能到广通河里去挑水,或架着牛车拉水。
为了生存,逼着人们去寻找新的水源。当村里有人掘出第一口水井时,男女老少欢呼跳跃。老知识分子马尚忠高兴地感慨道:“家有丑女,宁没江河,不愿嫁火红的说词就将成为历史了!”从此以后,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窘。
以前,村民居住的房屋都是木质结构的平房。冬天下雪后,儿时的我趁大人们扫雪的机会,爬上屋顶去看全村男女在房顶扫雪的热闹场景。后来才懂得:若不及时地清除积雪,会增加屋顶的压力;再者,当雪融化时,就会渗漏到屋里。夏天大雨后,人们赶紧把炕土做细后上房,散开抹平,然后用石做的碌碡磙碾;防止再下雨时,冲走更多的房土后屋顶漏水。若大雨冲刷严重时,还要重新上房泥。
昔日,村里没有电,更没有电视、电脑、手机、互联网这些现代人通讯、娱乐方面的生活奢侈品。每当夜幕降临后,村里一片漆黑。人们经过一整天的劳动已经困乏,吃过再简单不过的饭后,就早早的睡了。只有妇女们为了家人的衣着,在煤油灯底下纳鞋底、做针线活。也有一部分人没有吃饱饭,难以入睡;躺在土炕上,望着天窗。
夏天光着脚,冬天一块麻布缠在腰。破晓而出,日落而息。汤饭稀,见人影;衣裤旧,只遮羞。作客借鞋穿,出门一脚泥。是当时的生活写照。
虽然土地广,田地平。过去,由于干旱缺水,庄稼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农民生活困难,往往是旧粮接不上新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家乡的人们发扬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挖通了大坪渠 —引来天河到人间。从此,故乡告别了干旱的威胁,建起了高产田。庄稼年年 获丰收,户户岁岁有余粮。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年轻人离开了家乡,走南闯北,经营各种商业,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村里出现了好几个百万户,为家乡的建设做出了大的贡献。如马良拿出了4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广通河火红大桥,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人们千方百计的拓宽经营范围,兴办小厂,增加经济收入。全村道路硬化到了家门口,优质清澈的自来水进入家家户户,接入了锅边的洗菜盆。村内若街市,大小车辆川流不息;私家小车眼前晃,黑烟一冒快如风。
时光如梭,光阴易逝。眨眼间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如今,村里基本上每户庄稼人都摆脱了贫困,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正是:
宽广油路通兰郎,优质饮水在锅旁。
高楼别墅比比是,雕梁画栋若仙阁。
公立医院医保单,空调光能电热毯。
走路吃饭全是电,煤炭柴禾也靠边。
吃羊肉时下新蒜, 鲜嫩菜肴旁边拌。
水果点心铁观音, 倒挂金钟君子兰。
老人愉快小孩欢, 人人盛装都上班。
读书学子代相传, 良女梦嫁都在盼。
回忆过去,面对现实。瞻望未来,故乡
—火红村的变化之大,使我心潮澎湃,感慨
万分。特作诗一首——《故乡火红村》,表
达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赞扬家乡人们的勤
劳、艰朴、团结和睦和勤俭治家的高尚品德,
赞扬家乡的人们艰苦创业和不怕艰难风险,
敢于闯天下的经商精神。
诗曰:
我的家乡火红庄,前临大河后靠山。
地理独特风水好,历史悠久火烈坟。
十年苦战大北山,引来天河在人间。
万亩良田清水漫, 五谷丰登人心欢。
村旁烟柳遮骄阳,院内桃红瓜果香。
潺潺清水门前过,姑娘洗衣水飘香。
高楼瓦舍房连房,水泥村路宽又长。
汽车摩托人来往,熙熙攘攘象集场。
家家圈里牛羊肥,户户院内鸡鸭多。
多种经营兴农业,走南闯北去经商。
电灯电话自来水,电视家电进千家。
农家大院乐趣多,鸡叫狗咬娃娃吵。
不愁吃住不愁穿,勤俭治家代代传。
敬老爱幼树新风,和睦相处如一家。
一人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忙。
风雨同舟一条心,建设火红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