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因果:从底层规律到心理经验
因果关系,人们解决问题、汲取经验、寻求理解的重要途径。它像一把锁匙,揭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连续性。然而,经验并非总能成就真理。正如太阳并非真的环绕地球旋转,因果这个日常概念也有其深层和复杂的一面。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些关于因果关系的深度思考。
在我看来,因果关系如同数学关系一样,它是事物内在的、不依赖于人类意识的规律。例如,行星以符合物理定律的方式运行,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因为阳光照射,所以沙漠变热:阳光照射在沙漠上,沙子会吸收一部分电磁辐射的能量而变热,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只不过,数学关系的描述更加精确,而因果关系的描述更像是对数学关系描述的一种近似。我在大部分情况下认同康德的观点,即因果关系是先天存在的。
然而,我们所理解和接受的因果关系,通常首先是心理层面的、经验性的。举例来说,许多家长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归咎于过多地玩手机或游戏。显然,这种因果关系不够充分。
人得出有局限的不充分的因果关系有两点理由:一、我们的视野有限,无法看到问题的全貌;二、我们往往希望将责任推向与自己无关的事物,以避免自责或负罪感。
由于人的因果关系首先来自心理层面,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因果关系不一定总是成立。假设在夏天,你观察到冰淇淋销量越高,溺水人数越多,你可能会得出“吃冰淇淋导致溺水”的结论,这显然是荒谬的。实际上,存在第三个变量——温度——同时影响了这两个事件。再比如,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吸烟不一定导致肺癌,只是可能增加患肺癌的风险。这实际上是一种正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心理层面的因果关系也意味着人得出的因果关系可能不是基于事实的。一:基于概念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它是三角形的原因,或者说一个人是单身是他没有结婚的原因。这些因果关系并不涉及时间上的先后,而是涉及概念上的定义或划分;二:基于信念或期望: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相信自己会成功是他成功的原因,或者说一个人害怕死亡是他死亡的原因。这些因果关系并不意味着信念或情感在时间上先于成功或死亡发生,而是意味着信念或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成功或死亡的可能性。
除开心理层面的因果关系外,是否事实层面的因果关系就很明朗了呢?也并非如此,事实层面的因果关系也有好几种类型,下面我来一一介绍。
长链因果:长链因果关系涉及到一个连续的因果过程,其中一个事件导致另一个事件,然后那个事件又导致另一个事件,依此类推。这个因果链可能会非常长,涵盖了许多中间事件。例如,气候变化(因)可能导致冰川融化(效应),这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二次效应),进一步可能导致沿海地区的洪水增加(三次效应)。
概率因果:概率因果关系是指一个事件(因)可能但不一定导致另一个事件(果)。例如,吸烟(因)可能增加人患肺癌(果)的风险,但并不是所有吸烟者都会得肺癌,也就是说,吸烟并非一定导致肺癌。
互为因果和自为因果:互为因果是指两个事件互相影响,一个事件可以是另一个事件的原因,反之亦然。例如,贫穷(因)可以导致教育水平低(果),而教育水平低(因)又可以导致贫穷(果)。自为因果则是指一个事件自身就是它的原因,例如,某种恶性循环,比如贫穷导致更多的贫穷。
因果网络:因果网络是指许多因果关系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网络。在一个因果网络中,一个事件可以是多个因果链的部分,它既可以是某些事件的原因,也可以是其他事件的结果。例如,环境污染的因果网络可能涵盖多种污染源(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也涵盖了多种结果(如健康问题、气候变化等)。
随着对问题的深入研究,我发现世界远比我想象的复杂,很多事情不能被简单的“因为...所以...”所概括。
最后,我来给因果关系下一个定义:因果关系是因事件和果事件的作用关系,一般来说因发生在前,果发生在后,因果关系基于客观现实,但又建立在主观的习惯联想上,具有统计意义的或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