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的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编写的。其中三篇是名家的诗画作品及其“诗画赏析”短文。虽然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课文编排,但心里暗喜:这三篇课文融诗、画、赏析为一体,是这册课本少有的具有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的课文,借此正可以告知学生们语文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去关注画家们眼中的“松竹梅”所表现的文人风骨及他们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因为诗与画本就为一体。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这样美妙的课文一定要带着美好探究的兴趣走进去。
三篇课文的处理。我将王冕的《墨梅图题诗》定为教读课文。带着学生从原初的认知开始,一起欣赏画面,接着理解诗歌,最后来看课文如何对这幅诗配画进行欣赏。班上有几个孩子在外学习过绘画,对中国画有一定的了解。于是关于中国画的用墨、色彩、构图、印张、题字等基本常识被学生们所理解。
接下来欣赏诗歌,王冕的开篇就透着一股傲然之气“我家洗砚池头树”。我告诉学生诗歌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言简义丰”,要善于从用词中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开篇即用一个张扬的“我”字,结合句中的“洗砚池”就可以生发联想。果然就有学生想到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正化用这个典故。能这样写,当然也是王冕的自得之处了。自己学画也如王羲之一样,下足了功夫。而第二句的“个个花开淡墨痕”中的“淡墨痕”已经透露出,作者正是以画家的眼光来欣赏池边的梅花的。而第三句很直白“不要人夸好颜色”,即梅花无意用自己娇艳的颜色来博人眼球,而是“要留清气满乾坤”。这里就很有探究的点了,明明可以直接说成“香气”,作者为何却用“清气”呢。此处学生的讨论很热烈。学生由“清”想到了“清淡、清雅、清芬、清廉”等词,也联系到上句中的“淡”字。看来这个字不光是透露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其志向,也照应了上文的“淡”字。我趁势引导,古人写诗都是这样“吟安一个字,捻断三根须”。我们的写作也应该有追求精准表达的想法。
后面再来看“诗画欣赏”,主要让学生研究如何来写。不难看出,基本都是先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接着对画作进行欣赏。最后阐述作品传达的意蕴。
如果说第一课我们是从画到诗再到“诗画欣赏”的详细教读,剩下的两篇课文就是以第一课的学习为例,让学生们自己去理解探讨了。当然,如何写“诗画欣赏”是我们的教学落点,也是语文该有的教学内容。几篇课文下来,学生们基本理解了“诗画欣赏”必须在读懂画面和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可以介绍作者,描绘欣赏画面,也可以讨论诗歌与图的关系,还可以阐述诗人作题画诗的目的或者背景。
任何学习都是指向运用的。
我想到了正风靡网络的“老树画画”,学生带着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去试着写一篇“诗画欣赏”。或许老树太随意,很多诗配画基本不讲究诗与画的位置;也因为知识产权保护,老树的很多作品都无法下载。本想多找几幅给学学生欣赏的,最后只能全班就一幅画进行欣赏。
以下附上三个同学的欣赏作品。
曾子安:
老树,原名刘树勇,当代著名文艺评论家,当代摄影圈知名人士,2011年以“老树画画“为名,在微博上发布诗画,拥有上百万粉丝。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中展现了一幅深秋入冬的景色。一个老翁独坐在悬崖边的草亭里,铺上毡子,正在品茶。悬崖一边是一棵扎根在石缝间,叶子已经凋零的老树。这棵树引出了诗的第一句“黄叶终究随风去”。这句中的“终究” 一词尤其好,体现了树叶凋零的悲凉,也点出了时间已是晚秋初冬。这一天,终究来了,生命的老去是无可避免的。无力、苍白的挣扎已经毫无用处,唯有“随风去”。第二句“且拥残茶坐空山”,“空山”二字令人想起了王维的“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的诗句。然而,此时的空山已含有秋冬的悲凉。第三句突然转折,变成了“最享独坐寂寞时”,将这种悲凉看成一种享受,是对人生孤独的乐观。虽是“寂寞”却是“最享”。最后一句“几片雪花落眼前”对应画中,感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纵是雪花飘落,黄叶随风去,独享寂寞,也要乐观、顽强。
蒲凯熙: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中一棵古树倾斜屹立于峭壁上,一阵疾风刮过,黄叶翩翩起舞,随风离去。图中树根和杂草用重墨勾勒,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树干整体向右倾斜,更显画面的真实。画中人物悠然自得地坐在亭中,丝毫没有与画面的冲突感,反而感觉人景融为一体。茅屋上的草用淡墨轻点,更有一种淡雅之感。诗中的“终究”一词用的甚好,写出了无奈与迫不得已。“随”字说明了黄叶的自由,无拘无束。“且”字意为“仅”,“仅仅唯一”。“坐空山”则营造了沉静之感,更是一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美好意境。“最享”抒发了对“坐空山,品闲茶”生活的喜爱。“独坐”表明了诗人爱宁静、没人打扰的清闲生活,也表明喜欢这样的场景的人并不多。结尾句的“雪花”似乎突兀地出现在眼前,其实,更是这种生活的诗意化表现。
这首题画诗的画法豪放,独具一格,却有一种小清新,抒发了作者对自由、无拘无束、清静生活的憧憬,但也隐隐透着现实世界不大可能实现,颇有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感觉。
李欣意
此画中,有一屹立于山崖上的亭子,一个书生正在其下读书、喝茶。旁有一树,立于崖的右侧,横斜的树干显示出一种生命之美。正体现了“任风雨来袭,土地贫瘠,我植根岩石,自岿然不动”的气概。树叶因风而起,有飘逸洒脱之美。这幅画面的主体为一山崖,而非城市。山崖与世隔绝,体现了作者向往的是人与大自然的融合,宁静而淡雅,与世无争的梦幻世界。再看看其旁的茅草亭,表现了作者不求生活奢华,不追名逐利,简朴自然的生活态度。左侧的书法别具一格,许是作者将其独特的生活思考融于其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