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翻译名家,杨苡事业有成,特别值得敬佩。她又是百岁老人,在人人比拼免疫力的当下,这样的年龄,更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正如她说:“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人和事,而年过一百岁的杨苡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年,她有更多的事想说。
于是,由杨苡口述、余斌撰写的《一百年,许多事,许多人:杨苡口述自传》这本书跟我们见面了,在这本书里,我们更能对她进行详细的了解。

杨苡,笔名杨故,原名杨静如,她和哥哥杨宪益,都是文学界的名人。我们熟悉的《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同样是翻译家的杨宪益和妻子把中文译为英文。
杨宪益是长房长孙,但是是妾生,抱给了太太养育,因为家里男丁少而备受关注,既娇惯又过度保护,过着“太子”般的生活。
有趣的是,杨宪益出生后,因为说女的好养活,就把他和姐妹们排在一块儿,杨苡家里有大姐,二姐,四姐,杨苡的亲姐姐杨敏如是五姐,唯独没有三姐,把三姐是跳过去了,那行三的就是杨宪益,可见杨宪益是被公开娇惯的。
杨苡对这位亲哥哥,既羡慕又同情,虽然是众星绕月,但也是难得自由。

他们兄妹之间,因身份的悬殊而不怎么亲近。由于家族有规矩,妻妾地位不同,生活交际圈子不同,因此,作为妾的母亲,不能跟儿子一起生活,仅仅是偶尔有一次一起照了一张相。
他们的父亲叫杨毓璋。因为祖父不愿意父亲当官,所以从日本留学回来后的父亲去沈阳做电话电报局的局长。几年后,回到天津当了中国银行的行长。
但幸的是,在春风得意时得了一场伤寒,本来已经好了,可是杨宪益得了白喉还是猩红热,父亲起来看他又感风寒,伤寒复发了。
家里又是请西医,又是请中医。医生们各有各的治疗方案,结果杨毓璋病情反而加重,年纪轻轻就病逝了。

那时静如刚出生几个月。她的母亲徐燕若才二十四五岁,所以她是杨苡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静如背负"妨父"之名。静如崇拜巴金,觉得自家就是《家》的翻版。
家庭处境激发静如的背叛。她年纪小,容易接受新事物,静如自比觉慧,有着蓬勃的生机和冲出"家"的力量,就摆脱那个环境,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去看看。
生于1919年的杨苡,103岁的老人深藏着许多岁月记忆,该书结束于1940年代,以"一百年"为名,实是早年经历。
杨氏的姻亲知交,有袁世凯、杨士嚷、唐绍仪、顾维钧等人。齐白石画像,梅兰芳唱堂。

父亲过世后,母亲不善打理,大批家产被叔叔败落,杨故依然就读学费昂贵的中西学校,可见家底雄厚。演剧、唱歌、练琴、体育、礼仪,听杨故说说她的闺秀教育和有名的同窗才女,那个时代的新女性。
从联大到中大,杨苡天真浪漫,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好玩”。对于师长的趣闻轶事记忆犹新,譬如笑眯眯的沈从文;跟巴金的二哥李尧林缘惶情浅,嫁给追求者赵瑞蕻,与穆旦互有好感而不能发展。
本书中有很多珍贵的老照片,真实地再现了杨先生的百年人生。
总之,杨先生的百年人生值得我们敬佩,这既是她自己的历史,也是中华百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