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五年级学生——小丙,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论老师问什么,永远都是沉默。他没有规则意识,来学迟到,上课几乎不拿书本,作业偶尔写一次。但一下课,他就一个箭步跑出去玩了。几个班里总有他“志趣相投”的人能玩到一起,但他们也常常因为小事打架。打架后,他仍然保持沉默,既不陈述理由,也不认错。最后,每次都是不了了之,批评他,无用;惩罚他,无法执行。(老师说啥,他都只装没听见)大课间,他从来不拿道具,也不做任何一个动作,就站在队伍的后面。
在以前,老师让他坐在特殊座位上,离同学们较远。这个学期,我抱着不抛弃的态度,让他坐在普通座位上。可是,他无所事事,上课说笑、写小纸条、拿东西投人等,影响面很大。我表扬他,让他当每日一星,亲自为他系红领巾,为他擦鼻涕,刚开始有点效果,他打架次数少了,作业也写得多了,可最近他又恢复原状了。
他的妈妈说:这孩子从小跟着老人长大,没有养成好习惯,和父母有隔阂,在家里也是这样——不和父母交流,甚至连“妈”都不叫。家长对他也很无奈。
分析:小丙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父母陪伴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导和影响,从而在性格及交流表达上产生一定的问题。而他跟老人长大,致使其习惯的养成被耽搁。
措施:
从家长角度:因为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让孩子不和自己交流。那么家长不能只是无奈地叹息,而是应该从行动上温暖孩子的心。从生活的一点一滴行动中,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可能刚开始会抵触,但长时间的积累和感化,孩子一定会有所改变。
从教师角度:虽然小丙处于自我世界中,无视老师和他人的询问。但在他的脑袋中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没有表达出来。因为从小习惯养成的遗失和行为榜样的缺少,让他心中对行为没有明确的判断。不知道哪样做是对,哪样做是不可以的。所以做为教师我想在给他关心的同时应该明确、平静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什么是对的,同时在执行中多予以鼓励。我是极赞同:表扬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但我认为表扬时应该是对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仅仅予以“每日一星”的称号,因为可能这一天中他并不是时时正确,那么他的心中就会产生:我这样还能评为“每日一星”?长次以往就会失去这个称号在他心中的份量,从而失去我们期待的效果。因此在小丙知道规则后,对他的每一点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