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先森之生活有以教我系列
字数共计:2000字
阅读时间:5分钟
还没有过完的这一周,去了一趟徐州、上海和杭州。
这周的舟车劳顿奔波赶路,是我加入这家公司3年来的一个缩影。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2017年从1月到现在还没过完的5月,近5个月的时间,我读完了83本书。
我是怎么做到的?下面的这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营造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
关掉手机、断掉网络……很多“方法论”都在告诉我们,怎样营造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可为何我们的注意力还是会不断地被打断?原因可能是在认知上出了错。“方法论”好找,但认知难形成。
1、太过看重自己的分量,害怕关机5小时。实际上,我们远没有那么重要。即便关机5小时,真有急事找我们的人,自然有办法找到我们;即便关机5小时,天一定不会塌下来,甚至开机后发现其实根本就没有人找过我们。
2、关机5小时,阅读一本书。很多书,只需要5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看完。
3、关机5小时,阅读一本书,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内容,还有专注力的养成。而我们极度缺乏的就是专注力。
4、如果长期多任务并行,那么每天则很有必要抽出一定的自我独处(如阅读、思考等)时间。
随身携带书随时随地阅读
有效利用时间的本质是,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1、“等我有时间了,一定要好好的看这本书”“现在很忙,没时间看书”……说这些话的人,永远都会没有时间、永远都很忙、永远都不会翻开书。我会放弃与这样的人沟通和交流。
2、随身携带书随时随地阅读,是为了去掉读书的仪式感。很多人一定要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读书、只在睡前才能静心地翻几页书……这都是人为设置的仪式感。要想提高效率,我们需要摒除一切的仪式感。
3、能做到随时随地阅读,那么专注力就不是问题了。也就是说,随时随地都能静下心来阅读,就是在培养我们的专注力。
阅读节食
有闲情逸致去翻阅碎片化的消息、新闻、段子,却难以安心看一本书。而后者,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有价值的阅读。
所以,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摒除一切无用的信息,也就是要做到“信息节食”。
1、泛滥的信息,严重的破坏了我们的注意力。而要想提高阅读能力,依靠的就是专注力。凡是能直接促发我们立即行动的信息就是有价值的信息,任何一个不能影响我们行动的信息流都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
2、读好书,读经典的书,读能提高我们认知、意识、思维的书籍。究竟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是好书?那些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使价值降低或流逝的书籍,也就是说,那些经久不衰、一版再版的书大多数都可以称之为好书。
3、如果一本书读到一半,还是没有找到乐趣,没有找到有用有料的内容,那就果断放弃吧。这没什么。我们之所以舍不得,无非是心态的问题。不能果断舍弃会带来两个恶果:一是,浪费时间;二是,让阅读变得痛苦。
4、不妨付费购买。一般情况下,付费阅读的质量有一定的保证。当然了,看到了好文章,进行付费打赏,不仅仅是尊重作者,激励作者创造出更优秀更有质量的文章,更是尊重自己。
公开承诺读书计划
身边不乏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微信公众号?
这个微信公众号存在的意义在于,不断提醒我、督促我阅读。一想到要更新,我就拿起了书。没有阅读,哪有产出。
事实上,如今我输出文章的数量远远跟不上阅读书籍的数量了。我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但没办法做到随时随地输出。有时候,一篇拆书笔记等于或者大于读两本书的时间和精力。
1、把读书计划,通过合适的方式(如朋友圈、豆瓣个人日记、微信公众号等)告诉朋友。说出去的承诺,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压力会让我们保持动力。
2、付费购买一些读书计划或加入阅读小组。
找到阅读的乐趣
想通过阅读,达到提升自我、获取有用的知识的目的,是需要将阅读到的内容进行内化。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前提条件是,我们要阅读,并且要大量的阅读、持续的阅读。
维持大量阅读、持续阅读的活力和精力的方法是:一、目标的激励;二、阅读完一本书或掌握到一个知识后,自我的奖励;三、找到阅读的乐趣所在。
1、将阅读到的内容,与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建立联系。这既是帮助我们消化、记忆阅读到的内容,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找到阅读的有用之处(乐趣所在)。如果阅读后不践行,则是无用无效的阅读。
2、输出。输出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像我这样的写拆书笔记,还可以出去讲课,最简单的输出是跟朋友们分享读完书后的心得体会。输出,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知的过程。我们在输出的过程中,会找到存在感、成就感,从而使我们越发热爱阅读。
3、阅读好书。上文已说过。好书对我们有用,令我们茅塞顿开,从而激发我们的兴趣。
这些问题大家都关心
1、要不要早起阅读?
我的工作是8点钟到岗,所以每天早晨6点30分起床。做这份工作快3年了。现在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生物钟:每天早晨6点20分必然醒来。
即便已有3年的时间,即便已形成强烈的生物钟,但我仍不适应早起。
就连李笑来都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早起。
2、看纸质书好还是电子书好?
对我而言,纸质书和Kindle没有任何区别。
3、可以快速阅读吗?
我曾为了弄清楚一本书中的一张思维导图,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当然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不记人名。
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速度自然就会提高上来。千万别还没学会走,就想学会跑,会摔跤的。
阅读是一种学习,学习不是一锤子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