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罪之画像
心理罪,“心”才是犯罪的元凶。
《心理罪之画像》讲的是模仿世界著名凶杀案的连环杀手,在C市连续作出令人战栗的凶杀案。沉默寡言的推理天才方木本不愿帮助警方破案,却发现自己被卷进其中。最后伏法的凶手枪决之后,连环血案仍然出现,而且更加残忍!无形的凶手将方木身边的人逐个暗害,把他逼近崩溃的边缘······
当然,按照“社会规律”,最后结局逃不过“邪不能胜正”的定律。
2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
亲眼看着恩师被活活烧死,方木对凶手更是步步紧逼,揭露真相,不惜以身犯险。最后,为了不让凶手假借精神鉴定逃脱刑事制裁,方木扣动了手枪的扳机。
《心理罪》的高明之处不在于真相被揭露的时候,而在于真相被揭露之后,犯下心理罪的人该何去何从?
根据法律,鉴定患有精神病的犯人会基于他犯罪时的发病状态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换句话说,“你有神经啊”有可能成为一道逃避法律的“保护障”。
正如凶手在书中说的:“一个性情敏感的犯罪学专家,由于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心中的抑郁无处宣泄,终于精神失常,铸成大错。”“我是精神病啊!我是疯子!你能拿我怎么样?”
当法律无法保证受害人的利益的时候,身为“正义化身”的方木选择了替天行道,亲手开枪杀死的凶手。
凶手被杀死,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却称不上“罪有应得”。凶手有罪,但他得到应有的惩罚了吗?
没有。法治社会,对于违法者的应有惩罚应该是让其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滥用私刑,哪怕你明知道凶手就是他,哪怕凶手真的有办法逃脱法律的制裁。
方木杀了凶手。
这是凶手的结局,似乎也暗示着方木的“结局”。
3 真相之外的故事
一本精彩的悬疑小说,除了抽丝剥茧的悬疑情节、倒吸一口凉气的真相、意想不到的结局,结束后还有余味无穷的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心理罪之画像》中,有几处令人深思的“对比”,最后串联成一条线,企图把你引向某个地方,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你的心头挠动。
一开始,邰伟发现方木对心理画像有独到的见解,并帮助警察破案的时候,他希望方木加入警队,成为一名警察。
恩师在临死前,也对方木说——
“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没有灵魂。孙普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这也是你和他最大的不同点。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用你自己的方式。”
真相大白后,方木受到恩师临死前的鼓励,决心成为警察时,一直和方木并肩作战的邰伟却——
“你记不记得我曾经建议你做个警察?”
“嗯。”
邰伟低下头,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几秒钟后,他仿佛下了很大决心似的抬起头。
“我收回我的话。”
这里蕴含着两方面的“对比”,一方面是邰伟前后对方木成为警察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尾声部分,恩师摒除偏见,鼓励方木成为警察,但邰伟并不认同。邰伟认为,方木对受害人的感情太深了,总是对受害者怀有负罪感,当法律无法惩治凶手时,方木就会用自己的方法了结凶手。警察,是法律的卫道者,决不允许凌驾于法律之上。
书中,把方木和凶手做对比是显得最为“刻意”的。凶手很有意思,他和方木原本是一样的人。一样对心理画像有着超高的天赋,一样备受赏识帮警察办案。不同的是,凶手没有灵魂,缺乏对心理画像应有的敬畏与责任,才会用刑讯逼供的手段来保住面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而方木却是可以随时为了保护别人,牺牲自己。
但在方木处决凶手的那一瞬间,他们,好像又惊人的相似。
也许,神探都是一样的,就像《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特别不受待见。人们觉得,比起恶贯满盈的凶手,更害怕夏洛克这种抓住凶手的神探。他们比罪犯更聪明,更看得透人性的黑暗,常常游走在法律的边缘,比起维护法纪,更遵循内心的审判。
方木,就像是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上一秒是守护人民的正义使者,下一秒可能沦为被人民审判的人。在方木的梦中,一直出现了一句话:
“其实,你和他们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