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4.sinaimg.cn/large/b3da835fjw1efy393u07hj21kw16oh8n.jpg)
参加完“思奔”活动今晚的沙龙后一个人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抑制不住骚动的内心,还是决定把你要去扩大交际圈,认识可能性,成为你自己作为文章的标题。
昨晚参加完30号学院沙龙学堂后,於教授的一句:
一定要想办法去开阔自己的视野!
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共鸣,今天在旅社的沙龙上与伙伴们和北京苇杭书院创始人、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汝清老师长达三个小时的交流对话又让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看见了一个陌生的却又极具吸引力的世界。
我知道,这次五一参加这个活动的决定到现在已经值得了。每一次和朋友们交流的时候,总会有人问我:从大一上就开始忙于各种社团、创业活动,你收获最大或者不断给你动力坚持下去的东西是什么?我始终用认识了更多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些人给了我不一样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上多彩的生活方式。
忘不了第一次听哥哥说他的朋友从武汉骑车到北京后的那个早晨,我开始计划着每周一次的骑行;忘不了第一次在706青年空间遇见的那个为了找到读书的意义刚考上大学就决定休学一年独自外闯荡的宇鹏兄;忘不了第一次听说同级的学生为了完成旅行的梦想身无分文说走就走靠着打工游遍欧洲的故事;忘不了那个女孩不吃不喝不眠连续读书三天三夜、忘不了那个学长加权99.66年薪10万、玩不了那个叔叔每天至少写一千字从来没有间断......
我想成长大概就发生在当你感叹原来生活还可以是这种样子的时候吧。
杨老师从由古到今男女身份地位的变化开始讲起,旁征博引地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史。在今天之前,我都还固执地以为那种博才多学以至于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的情景只会出现在小说和电视里面。
在谈起自己的兴趣爱好时,杨老师说:
我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买书看书是我一生的爱好。
据说有一次杨老师携夫人去游玩,在路上碰见了一个卖书的人,嗜书如命的杨老师即刻看上了那些书,于是一口气将那人的一整箱子书全买了,后来背着沉甸甸的书本两人还没来得及好好游玩就直接回家了。还有一次,杨老师送弟弟去上学,本来决定当天就走,却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书市,于是杨老师流连忘返的逗留了一个多星期买了一大口袋书才回去。
听完不由得肃然起敬,那个一书难求的时代,杨老师尚能如此珍惜,如今书就放在我们眼前,又有多少人主动去在乎?究竟是时代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上几个周每天在食堂都能看到全民读书日的宣传,在我看来,只有缺了什么的时候,才会大力呼吁什么,所以是我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到了不提倡就会出问题的阶段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
后来杨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他朋友的故事:
他(杨老师)是个海归,那个时代的海归是相当吃香的,可是在他的同学纷纷投入商界、教育界、政界并很快几乎都能呼风唤雨的时候,他却选择了隐居,自己去了一个很偏远的山村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每天抽烟喝酒吟诗作对,乐活自在。
其实大概很多人听到这里,都会有一个疑惑:他怎么生活,收入哪里来?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难以说清的问题,无欲无求的时候,或许很多东西并不需要金钱才能满足,据说后来他邀请了很多自己的朋友过去那个村子生活,而自己也被称为:村长。
杨老师说着便讲起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他家大厅就是一个四面墙都放书架的书屋,每每阅读的时候,杨老师就会拉紧窗帘,打开小灯,断了网络,关了手机,然后沉醉在自己的阅读世界里,已经工作的杨老师每天阅读的时间都超过10小时,多么恐怖的数字,那我们呢,这群年轻气盛有梦想的我们呢?
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当今这个浮躁、好高骛远的社会里,大学生的路被现有的体制硬生生地限制成了独木桥,大部分学生上了大学讨论的还是分数,最关心的全是将来的工作,至于理想,现实不允许,社会不认可,面对这种教育您的看法是什么呢?
杨老师笑了笑,然后说道无论是高考还是大学的教育体制,都有不容否认的作用,就像古代科举制度的八股文依然被西方国家称为最优秀的选拔制度一样,现行的教育体制只是有改进的空间,但并不是一味的否认。而相同的环境下,区别就取决于这个环境中学生们自己的选择了,选择本身没有对错,就算失败了也比人云亦云要强得多。所以,不要一味地去否决教育你们的环境,自己的路终究还是自己去选择,就像你们今晚聚集在这里一样,有思考有行动有不怕折腾的勇气,你们的未来就一定会离你们想要的那种生活更近甚至超越你所能想到的。
已经凌晨两点,感谢生命里的这些相遇,期待接下来三天时间里更加深刻的感悟和收获,不断学习,小c一直在路上。
注:不要问我“思奔”是什么,其实参加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参加的人和你参与的态度,晚安。
一个在青春里不断践行自己想法的平凡人
爱思考、爱分享、爱交流
希望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成长的路上不孤单
微信:woaixiaoc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