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月桃花雪
先来看一组关于阅读的数据,年平均纸质阅读量以色列为64本,日本为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
中国的年平均纸质阅读量约为4-5本,电子化阅读年平均阅读量为2-3本。
在一段时间内,我可能也是属于拉低平均阅读量的人数之一。
网络化时代以后,纸质阅读与电子化阅读的比重可能会略有倾斜,电子化阅读以后占的比重会更多一些。
这个数据只是用来分享,了解我们所处的一个读书的境况。
当我开始重新拿起书准备读的时候,我发现身边已经有好多人不再读书了。
于是,我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读书者。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们需不需要读书?读书有用吗?
需要。有用。
作为人,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是思考,思考赋予我们能把握人生,以哲理而处世的能力。
书籍就是思考的精华与载体。
我这里所说的书籍自然是指的那些可以称之为经典的,能使人获益的书籍。
读一百本良莠不齐的书,不如精读一本经典好书。
我们一年可以读多少本书呢?
我的个人体验是,一年30-50本比较合适。
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这样的阅读节奏是比较合适的,那些速度记忆,速读阅读等不在此列。
以文学类书籍为例。一般的书籍多在300页左右,那么如果通读完一本书,根据内容的深浅需要1-2天时间,快则5-6小时,慢则十几个小时。
这个时间的计算是一直处于阅读状态下的,就是说中间没有其他事情的打断,只读书,不做其他。
那么50本书阅读完算下来至少也需要2-3个月的时间。
但实际上,我们不可能天天有这样饱满的时间去这样读书,每天能有一两个小时,两三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很好的状态了。
毕竟对于处于上学,上班状态的人来说,可以看书的时间还是零碎的。
所以这个时间段就会延长,一周一本书,这个频率是适合普通阅读者的。
在这30-50本书中间,有些书,内容比较深的,会读的更慢,有时还需要停下来思考,那么这本书的阅读时间会更长。
比如一本哲学类的书籍,有时一天可能只能看一到两页。但是不用求快,细读,再进行深度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部分书,在通读一遍之后,还可以再细读一遍,这又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这样算下来,一年30-50本,是一个不快不慢的阅读节奏了。
不用求多,精读更甚于一口一本书。
怎样更好的深阅读呢?
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做些读书笔记。
在以前,我也没有这样做,因为我读书的时候习惯顺畅的阅读下来,不喜欢中断。
那么在以后的阅读中,我会注重这一点。
为什么这样说?
其实在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也是一直随着作者的文字在跳跃的,也会不断的有自己的想法和灵感出现,若是不及时记录下来,这瞬时的灵感和感悟也会消逝了。
用笔记录下来,既可以累积自己的思考观点,也可以随时反思自己的不足。
文字是思想的载体,以此我们也可以了解自己的思想的深度在什么样的点与线上。
怎样去挑选一本书籍呢?
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和需求都有所不同,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寻找自己所要阅读的书。
我们可以不用限定,要去读有用的书。有趣的书,不同领域的书,我们都可以去看看。但是记得,要选择那些好书。
读完一本书感觉像没有读一样?
不用担心,当你看完一本书时,这是一个显性的过程,而知识的吸收,则是一个隐性的过程。
它已经藏在你的身体里,你的脑海里,在一定的时候,便会显现出来。
就像食物,它从有形的事物,转化成无形的能量,这个过程,也是隐性的。
你有听说过这句话吗?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
这话是没错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本书读不懂但是又想读怎么办?
当你翻开一本书,想要看看,却又觉得看不进去时,也不用着急,可以先放下这本书,可能是这本书和你的缘分未至,也可能是你的心境,阅历,与这本书的气场还不契合,不必强求。
待到合适的时候,再打开这本书来看,你就会发现,可以读了。
读不懂,有可能只是你还没到读这本书的时候。
书单是否适合每个人?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看别人分享的书单的,因为一个人的阅读量是有限的,通过别人分享的书单,可以知道和发现许多自己所不知道的书籍。
但是我发现很多人喜欢用推荐这个词语,其实推荐这个词语用的是不那么合适的。
因为每个人的对于读书的需求,或是爱好、兴趣不一样,你推荐的书不一定适合他,他推荐的书不一定适合你。
所以这就需要你自己去选择,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来读,书单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可选择性。
书籍那么多,读不完怎么办?
陶渊明曾有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说,好书那么多,我们只需要理解其精义就好。
这样对于喜爱读书的人来说,也可以多阅读一些了。
但是世上的书籍浩瀚如海,的确是非我们一生所能阅读完的,所以不必在意没有读那么多书,挑选一些,细细读来,慢慢品,就好。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