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为什么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低?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彩云

我小的时候,每年从冬至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杀年猪,灌香肠,做霉豆腐,淹酸萝卜,打糍粑……,一直要忙活到大年三十的那一天,日子过得好充实,每一天都充满期待,只盼望过年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腊月里做糍粑简直就是一个大Partty,前后左右的邻居相约,定在哪一天在哪一家做糍粑。到了那一天,天刚蒙蒙亮,妈妈们就提着糯米,来到指定的那一家,用一个很大的木桶,将糯米蒸熟,之后倒入一个石臼中,每次只能倒5斤的样子,因为石臼不大。

爸爸们就用木锤轮流打,一边打一边换位置,有的时候还喊号子,直到把米饭打成稀泥状,经过爷爷认同可以了,就把打好的米饭放在饭桌上,爷爷捏成团,我们小孩子就捏成糍粑,有时候还比赛,谁捏得又快又好,做完之后爷爷还在糍粑上盖上红色的喜印,又好看又好吃,经常要从早到晚一整天才能做完。

我们小孩子,有得吃,有得玩,还有大人们讲故事,简直就是乐翻了天。

腊月二十四,我们叫过小年,过了这一天,家里就开始准备瓜子,花生,地瓜条,炒玉米粒等等零食,我妈特别能干,还会为我们熬麦芽糖,别人家都不会,只有我妈会,我们可骄傲了。

腊月二十九,爸爸把用烟熏好了的猪首,拿到小溪边洗干净,回来之后妈妈就用大锅蒸,大约一个小时,常常刚蒸熟,妈妈就给我们每人切好一大块,给早已流口水的我们解解馋,那时刻,幸福感爆棚。

接下来年三十,早上起床要换上妈妈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新裤新鞋,这是每年必须的过年仪式,寓意新年会有好运气。

三十吃团圆饭之后,我们家家户户要贴春联,这个春联都是爷爷自己写的,内容也根据每家的情况各不相同,绝对没有雷同的两幅对联,这是爷爷最牛逼的一点。

从大年三十吃完团圆饭,爷爷奶奶给红包开始,到正月十五,每一个小孩都会收到或多或少的押岁钱,这笔钱对我们可是巨资,平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给我们,我每天抱着钱包睡觉,生怕一不可心弄丢了,哪怕元宵节之后钱都交给妈妈,过几天有钱的日子,心里还是挺满足的,经常做梦被笑醒。

后来呢,这一辈的老人渐渐离开了世界,很多仪式感在这个节奏飞快的社会里,一点点被淡忘了。

加上现代生活物质越来越富足,像肉呀,零食呀,糍粑什么的,你想什么时候吃都可以,不必等到过年,所以就少了一份期待,也没有满足感和幸福感。

传统节日一再被简化,微信转账取代红包袋面对面的祝福,也丧失了那种非要等过年才有的期待和坚持了……

你会觉得,让人期待的事情,好像变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因为缺失亲密的维系,不知不觉就疏远了。

在这个经常需要分离的年代,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和日子,一定值得我们多花一些时间和诚意,去炙热而坦率地表达爱意和重视的。

让重要的人更加被珍视,让重要的日子变得与众不同,让传统的礼俗文化一直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应该的责任,让我们的后代也要有美好的回忆,这是科技不能取代的,全靠我们的坚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