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千古一代才女”,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清照的才情人尽皆知。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李清照是一个“酒鬼”。在李清照留下的近五十首词作中,几乎有一半都提到喝酒,更有“好事”网友统计,在这些关于酒的词里,她大约宿醉过14次,几乎是每喝必醉。
婚前:以酒相伴,尽享青春年华
李清照出身于北宋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大文豪苏轼的学生,母亲是当朝状元的孙女。按理来说,这样的家庭环境,李清照应该长成遵循“三从四德”,举止端庄严谨的“大家闺秀”,然而,从少女时期起,李清照就“不走寻常路”,非常喜欢喝酒打马,读书写词,16岁就以才情名冠京城。
在当时,这些行为不符合女子的“礼仪”,但李清照懒理世人的眼光,与美酒相伴,尽享青春年华。这个时期,她的饮酒之趣也最为简单纯粹。
心情畅快时,便开怀痛饮,直至“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外出赴宴,与友人赏花饮酒,要一醉方休,只道“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在宿醉醒来的清晨,“浓睡不消残酒”,却又想起昨夜“雨疏风骤”,便担心枝头的海棠花被风吹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感怀时光匆匆。
婚后:多有离别,愁绪无处安放
18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两情相悦,结为夫妻。婚后的李清照依然爱饮酒,也不是当时世人推崇的“贤妻”,她不生孩子,与丈夫赵明诚专注于收集品评金石书画,琴瑟和鸣,婚姻生活十分甜蜜。
但是,两人常常也有短暂的分别,爱侣不在身边,李清照只好以酒寄相思,“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一时期,李清照的酒里,大多相思之苦与离愁别绪。不过,这样的愁绪,实际还是一种有人可爱,有人可等的幸福。
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大举入侵,“靖康之变”发生,北宋覆亡,赵明诚病死,44岁的李清照举家南逃。逃难途中,她与赵明诚半生的收藏大多遗失,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杭州。此时的李清照经历至爱离去,家国破碎,生活满是凄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是常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酌消愁,却也只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词酒人生:悲欢离合,以酒入词奏绝唱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一次次遭遇生活的重击,但是她骨子里的那份豪爽与坚强,却没有消失。一句“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是李清照对自己的开解,既然愁情已经无处安放,不如放下一切,以酒寄情,抛开眼前的烦恼,不辜负东篱绽放的菊花。这何尝不是一种旷达与洒脱。
李清照不像以往的才女,局限于自我感怀,她的词在感慨身世的同时,也不忘关心时局朝政,不乏“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佳句表达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抨击当局,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放名词流传千古!
这样多愁善感的柔女子,这样不忘国恨的强女子,即使再嫁,在遭遇欺骗和家暴之后,宁愿坐牢也要离婚。真真不负奇女子之名!
在李清照的一生中,酒和词一样,都是她的人生伴侣,是她思想和感情的载体。酒成全了她的欢乐悲忧,丰满了她的才情和创作,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她将悲欢离合、对命运的不屈与抗争,都融注于杯酒中,奏响了生命的绝唱。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