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拥有多维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
先讲一则我今天看到的故事:
一位姓胡的先生,跟团去旅游。
大家都知道,到了景点,
许多导游一般会将游客带到购物处。
大家清楚了套路之后,
都不大乐意在景点花钱,
因为觉得自己肯定会被坑。
唯独这位胡先生,异于他人,
他买买买个不停。
当时,有人提醒他,
少买一些,其它地方会便宜很多。
但是,这位胡先生并不听,
仍坚持买了不少,
他说:如果我们不在这购物,导游会不开心,
导游不开心,
接下来,他还要陪我们几天,
你觉得我们会玩得开心吗?
而且,我买这些东西,不仅导游开心;
我将这些东西送给我家人、同事、好友,
他们也会开心……
这么多人都开心,那我为什么不买?
——看到这则故事时,
我内心也不由地一惊。
因为,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我也曾担心在旅游景点购物会被坑。
一个只会考虑自己的人,
他的维度是单一的。
我们把这样的人,叫作“低维”的人。
他们比较急功近利,
只思考“自己”和“当下”的利益。
那我们该如何拥有多角度的视野呢?
从三个维度去提升:
第一、位置感知法;
我们经常说的换位思考,
就比较接近这个维度了。
先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
再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维度,
就是从抽离的角度看待问题。
假设自己与这个问题无关时,
我会更加客观、理智,
同时,还有可能观察到这个问题的其它重要细节。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
从这三个维度去看问题,
你将获得更多的自由。
第二、时间线
这条线很简单:
就是过去、现在、未来。
当一个问题发生时,
你不妨从这三条线去分析,
现在让你痛苦的事,
一年后,或是三年后,你还会觉得重要吗?
或者,你再回想一下,
过去你曾以为走不出来的事,
现在的你,是不是也淡然了?放下了?
第三、理解层次
我们理解层,其实也是有结构的。
可以分为六层:
第1层,环境(你所在的外界条件)
第2层,行为(你做了什么)
第3层,能力(你是如何做到的)
第4层,信念(你为什么要做,基于什么样的想法?)
第5层,身份(你怎么看待/评价你自己?)
第6层,灵性(你与这个世界的其他人、其他事物,是什么样的关系?一个人在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时,便会涉及这个层次)
这六层,每一层,
都会与其下面的层次有着互相影响的关系。
如果你遇到一个理解层次比你高不少的人,
沟通起来,你会发现,
对方是一个非常包容的人。
即使对一件事情,你提出与他不同的看法,
Ta也能理解你的处境,尊重你的观点和立场,
从头到尾,没有让你不舒服的地方。
但是,若你想与ta的关系更近一步时,
你又会觉得,有着一种莫名的距离,
但这种距离感,又不会让人觉得难受,
这就说明对方,是在“降维”跟你沟通。
如果一个人的层次比另一个人高,
这个人的改变必然是向下辐射。
所以,我们平时要有意训练自己,
站在更高地维度去思考问题。
尤其是从信念、身份、灵性这个高度去思考。
看过《习惯的力量》这本书的朋友,
大概会记得此书的作者,
也提到这么一个观点,
如果你想彻底改变一个坏习惯,
养成一个好习惯,
你得必须从身份这个层面去改变。
就像许多人,减肥特别难,
如果从环境的层面去考虑,
确实难以做到:
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吃吃吃!
你怎么可能忍得住!
如果从你自己行为层面去考虑,
你也难做到,
因为,每次同事递给你高热量的美食,
如饼干、巧克力等,
你每次都不会拒绝,照单全吃……
但是,如果你想想,
你的身份,
既是一位老师,也是一位妈妈,
你有必要为学生、和孩子,
树立一个自律自控的好榜样,
此时,上升到身份层面,
你就会变得非常有动力去减肥了,
而且也不容易放弃了。
如果还不能理解 ,
想想上个世纪的战争岁月,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是怎么开创的局面,
怎么创立的新中国,
还有无数在敌人面前,
宁死也不出卖同志,
而遭受酷刑死去的英雄,
是什么支撑他们一路走下去的?
那一定是必胜信念、共产党员的身份,
以及建立新中国这种有意义的事情的决心。
克里希那穆提曾说:
“除非一个人觉悟出生活的意义,否则他的能力或天赋便会用来强调自我及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