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我和一个好友了顿饭,她通过短短时间的观察便指出了我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通病。
她说我是一个重度手机控,尽管没震动也没响铃,只要一无聊,就会拿起手机刷个不停。点开朋友圈上的红点,下滑微博的主页,这一系列无关紧要的操作,其实都在说明自己的生活有多么不充实,没营养。
我细想,确实如此。官方数据显然不是空穴来风,拥有智能手机的人日均平白无故地打开微信页面120+次,一想到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就越有寒意。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碎片时间打开朋友圈,刷到某个自己认为挺有想法的或者“混得比较好的”圈友分享了一篇看似高大上的文章,或者扫到订阅号上一条标题很吸引人的推送,看都没看就先收藏了,告诉自己有空时肯定会翻出来仔细看的,才安心下来。
那感觉就像自以为看完了一章节的书,把梗概纲要抄下来作为笔记,然后敲几句自己的想法,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以后要学习这样做那样做。
其实并不然,自己根本没有把书上的内容看懂,即使看似懂了,过会也就忘掉,也不会去查看曾经做下的笔记,别人一问还是不知道个所以然。每次跟别人聊起,都只会说“噢这个我听过,哟那个我老早看过啦,然而别人一问起“那你觉得他说得对吗,你怎么看、能具体告诉我是什么吗”,回答时却支支吾吾。
更可怕的是,睡前总会拿起手机,起码超过40分钟才肯放下。刷起那些情感大号的文章,听着那些治愈类电台节目或者单曲循环那些热播的歌,然后感觉夜里不矫情一番好像对不起即将过完的这一天似的。
于是看到某句经典深有共鸣的歌词或者短句,就把它制下来,发到朋友圈,等到几个好友开始评论“怎么啦,有情况?”之后,有时还会立刻删掉那条朋友圈,心里叹息道:唉,就只有作词人能懂自己了。
现在想想,多幼稚多矫情啊,是什么样的傻逼才会这样做。我想有这坏习惯的多数是女生,在晚上11点以后开始情绪泛滥,想东想西,把矫情当作宵夜一样,哪天突然开始吃了总觉得会饿着自己似的。
不知道你现在还有没有样的习惯,但我想告诉你,改掉这些坏习惯之后,多出的时间和精力令你难以想象,能够去做其他真正值得你关注、有意义的事情。
实话说,跟那朋友吃完饭后,也就是3个月前,我就已经开始“戒朋友圈”了。每天只允许自己刷两次朋友圈,每次不超过30分钟。而公众号,首先会从一堆号中挑选自己最经常看、对自己发展有帮助的10个,其他统统删掉。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文章放在那里不看也不会妨碍你什么事啊。可是人的关注度始终是有限的,当你浏览订阅号时,那些五花八门的内容每一刻其实都在消耗你的注意力,使你不能集中精力去看自己真正要看的内容。
那么,你可能又会问,如果有想新增订阅的公众号怎么办呢?每当增加关注一个,就删掉你觉得不怎么重要的另一个,把数量定格在10个就好了。
当然,我说的这些,只是一些很微不足道看似很没必要的行动。
但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不刷圈不大量订阅,并没有失去你本来担心的什么获取资讯的能力和社交能力。相反,你关注到了更多有意义的东西,思维更有深度,看待事物也不会停留在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