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经过小花园,一个年轻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拍抖音,孩子摆着姿势,不停地催促着:“妈妈,好了没?好了没?”年轻妈妈瞅着视频:“唉,拍得这么丑,像鬼一样!”孩子不屑的斜一眼:“谁叫你拍了这么久,像鬼拍得一样!”让人忍俊不禁。
正在做着事情,隔壁房间里传来一阵嚎啕大哭,得,两个小家伙又开始上演他们的“兄妹情深”。蹬蹬蹬……妹妹来告状了,莫名觉得这些理直气壮的话语好熟悉,相似的句子,说话的调调,细细一想,不就是大人平时教训他们的话吗?哥哥也来了,两个争相诉说着自己的委屈。怔怔的望着,从此刻的场景中映射出我们大人有时应对他们那种敷衍的态度、命令式的语气、忙碌时漠视的表情。从孩子身上看到了我们的影子!
操场上,孩子们挥汗如雨,激烈地抢夺着篮球,希望自己能争到控制权。本以为快乐的时刻,忽然传来争吵声,一阵兵荒马乱,劝得劝、拉得拉,就近的老师迅速跑过去。无视老师的到来,随着“啪”的一声,孩子捂着脸,抱着脑袋蹲在地上,脸上红红的,清晰可见的巴掌印。老师们联系家长、带着孩子去医院、教育打人的孩子。询问孩子们打架的原因,孩子估计听到同学说脑袋嗡嗡响,害怕了,也承认自己的错误,拧着脖子说:“我控制不住自己。”孩子从一年级到现在,一直是个刺儿头,十次有事八次在。据了解,这个孩子父母离异,姐姐跟妈妈在外地生活,父亲在外打工,委托伯伯伯娘照料他。孩子跟同学炫耀:我不听伯娘的,她管不了我,我想骂就骂她。知情人描述:以前孩子犯错误时,父母教育他常以动手为主,而教育者以母亲居多。不是长期缺席,就是暴力对待,孩子才会成就现在的模样。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景,相同的一个话题:孩子从眼睛里看到的是什么?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孩子的根在父母。”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孩子与你朝夕相处,你呈现给孩子是什么样,他就会吸收成什么样。一言一行,皆是示范,久而久之,孩子身上就浓缩了你的影子,问题是,他们成了自己期望的样子吗?
每年高考放榜时,几家欢喜几家愁。听朋友说起她家亲戚的孩子考得不错,预料中的事情。父亲比较忙,大多数时候陪伴小姑娘的是妈妈。家里电视很少开,小姑娘学习时,妈妈做自己的事情,闲时陪着孩子看看书,手机除有事外,在孩子面前尽量避免玩游戏、刷抖音等等。小姑娘也交给了父母一份满意的答卷。所以,在孩子偷偷玩游戏、藏手机时,我们扪心自问:在孩子的眼里,你的手机戒掉了吗?怕孩子麻烦你,你是否丢给他们手机一起“葛优躺”了呢?说起母亲这个角色,让我又想起了“孟母三迁”。为了孩子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孟母不辞辛苦地搬了一次又一次家。在家庭这所学校中,最重要的教师是父母,最重要的课程是培养习惯和态度,最重要的教材是父母的言行。
而在我们教师的大本营---学校里,我们呈现给孩子的又需要些什么呢?做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的方法?教本知识?还是与人的正确相处之道?周五参加了道红小学《扎西镇中心学校市级课题中期报告暨教学交流活动》。活动主旨为推广“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探索适应高年级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以及农村小学文明礼仪教育。观摩了两节教研课,习作《变形记》、《文明礼仪在我心》主题班会课。两节课都有一个共同之处:班级的课堂习惯优秀,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得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农村小学里,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教师们都觉得是一道难题。王开珩老师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规律。从课文《花之歌》的学习迁移到能运用于本次习作中的相似点,也就是帮助学生找关键词。教师在课堂中多次提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想象。学生对照评价表的要求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审视、自我纠错的能力。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和未来。德育,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细小处,而最理想的是从小抓起。黄荣老师的这节《文明礼仪在我心》主题班会课,教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遵守规范,与人正确地相处。课堂语言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比如:用你的小眼睛发现了……没有教条式的说教方式,让学生有话说,怎样去说,培养了低年级学生准确有序的表达能力。
教育,从来就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共同出力。作为孩子成长路上,影响最大的两个群体,父母和老师有着共同的责任与使命:让孩子成才。老师的教育,发展孩子的知识。父母的教养,滋养孩子的心灵。如果家校能携手共进,才是教育孩子最大的合力,希望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正面、积极向上,自律阳光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