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积淀着五千年的文明

泱泱华夏,积淀着五千年的文明,在声声不息的文化长河中,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弟子的《论语》穿越时空,一直将和谐、理解、学习的声音传递到现在,传递到未来。

《汲取点滴之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公司来说吧,在这个几十人的集体里,就有许多“能人”:他们有的是技术大拿,有的是沟通高手,有的是管理大师……多向他们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可以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良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他们都是平凡人,平凡的如一粒沙子,可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人身上汲取点滴之长。

“理解万岁”?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悟了这句,我感慨万千。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苛求别人,那我们之间便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大家都可曾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古往今来,多少伟人不曾有过不被理解的事情:商鞅实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捍卫真理?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时代又怎么会进步?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人们堂而皇之的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与人生进行着一场毫无意义的角逐赛。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一味的追求理解,就算被理解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心灵所需的快乐生活

07年,“百家讲坛”推出的于丹老师讲《论语》,在社会掀起了一波波的“《论语》热”。于丹老师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其实就是让大家懂得,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种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这就是《论语》,是智慧,是真谛,也是心灵良药。在微微灯光下,读着论语,虽说是懵懵懂懂,不解其意,但那份珍贵的道德财富却让我喝了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由于职业的关系,渐渐地,我们的生活似乎也和孩子们形成了某种密切的联系。 闲暇时间,老师们话里话外聊得更多的还是孩子...
    七只小虎阅读 703评论 0 4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620评论 0 11
  • 彩排完,天已黑
    刘凯书法阅读 4,338评论 1 3
  • 没事就多看看书,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没事就多出去旅游,别因为没钱而找借口,因为只要你省吃俭用,来...
    向阳之心阅读 4,838评论 3 11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Persistenc_6aea阅读 126,281评论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