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289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第二章《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的第七节:《溺爱=过度的阻碍》
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一、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
二、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很大,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严重时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
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的问题
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10米外的玩具,正常情况下,当孩子跌跌撞撞的走向这个球的过程中,他的手、脚和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体验和感受。他感觉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运动……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当最后拿到球后他会喜悦,他会切实的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切实的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
有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等离开家进入学校或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他不会有严重的受挫感,因为他相信最终会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假如是大人帮他拿到了10米外的球,也许他会不开心,但他同时也会有这样一些感觉产生:大人很强大,而我很弱小;有了问题自动会有人帮我解决;我很愤怒因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断了。
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任何事,习惯于溺爱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添乱,他们看不见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不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帮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过度溺爱,会令孩子既依赖父母又恨父母。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性的认为,他可以靠别人实现他的愿望。但一个大孩子的愿望和一个婴幼儿的愿望是不一样的,父母已无法替他实现。帮一个16个月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拿一个10米外的球,对于父母而言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帮一个16岁的孩子交友学习,甚至谈恋爱却是父母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帮一个26岁甚至36岁的大孩子,实现真正的价值感,则成了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时候大孩子的世界就会崩溃,就容易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
父母还要切记一点: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时的痛苦,远轻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的痛苦。所以,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什么是真爱?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助孩子实现他的需要。
譬如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十米外的球时,他的真实需要不仅是要拿到这个球,还必须要自己完成,这时的真爱不是替孩子拿到那个球,而是陪伴、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在他遇到危险的时候,化解他的真实威胁。许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