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他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李济并称五星聚奎
他与吴宓、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他与梅贻琦、潘光旦、叶企孙并称清华四大哲人
他出身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为公子的公子
在柏林读书时,他就被时人称为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
傅斯年评价他,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吴宓评价他,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胡适曾评价他,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他自诩为教书匠,一生遵守做人治学应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就是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讲课非常的精彩,研究院主任吴宓也常去听,称其“字字精金美玉”。吴宓风雨不误,一定来听讲,助教来,朱自清来,北大外国教授钢和泰也来,其他大学部的学生教授不来,因为听不懂。”令师生们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有人称他为“活字典”。
陈寅恪先生在清华上课时曾坦言自己的讲课原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1925年,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梁启超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也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生气地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接着,梁启超介绍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教授对陈寅恪的高度评价。校长一听,既然外国人这样推崇,才决定聘请陈寅恪。当然,能担任国学研究院的教授不是仅凭推荐就可以的,那必须有真才实学。像李济这样博学多才,卓有成就的学者也仅仅是讲师,可见评选有多严格。陈寅恪到任后,在清华研究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讲课时,他或用多种语文佐证史料或引经据典,皆脱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精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而令人叹服。
他的人格、思想、学问,让后人无法逾越,无法用言语评价,想来思去还是完美、完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