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第一辆车,是小姨送的。那是一辆运动款的自行车,绿色车身,前后轮有变速装置,小姨用了几年后,替换下来给我。这辆车陪我度过了小学和初中,一直到没法修,卖了废品。
小时候,家里只有一辆横梁自行车,我学骑车就是用的它。横梁自行车,体积很大,也很沉,中间有根梁。这种车很结实,一般男同志骑合适,但在农村,男女老少都用这种,中间的横梁还可以用来载人或者载物。在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这种场景∶男主人公载着女主人公,女主人公坐在前面的横梁上,两人表现出很幸福很甜蜜的样子。但真正坐过的人都知道,其实并不舒服,时间久了,隔的屁股疼。
学车那会,自己还很小,大约五六岁吧。个头又矮,根本够不着车座,骑车的时候,右腿从横梁下穿过,弓着身子,用力踩脚蹬。在这个姿势下,整个车身是斜的,靠人的身体来保持平衡。学车过程中,没少栽跟头,手臂和腿也经常擦伤,但从没主动和家长说过,对于农村长大的孩子,这点小伤实在不值一提。后来自己逐渐尝试跨过横梁,坐上座位,脚使劲绷直了,也勉强能接触脚蹬,保持正常的骑车姿势,但停车时却够不着地面,不能顺利着陆。为了克服骑的上去停不下来的尴尬,自己只能往柴垛上拱,侧翻到柴垛上,慢慢滑下车,实现“软着陆”。后来,有了小姨的自行车,骑车便成了轻松简单的事情,因为没有横梁,体积又小,十分容易操控。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自己就骑车上学,到学校后,将自行车往教室门口一放,就进教室了。没多久,班主任就劝告我不要再骑车上学,学校离家不远,小孩骑车路上不安全。虽然上学途中不让骑车,但是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会一起骑车到周边村庄闲逛。不得不说,自行车扩大了我们的活动范围,我们找到了更多更远的游乐场地。
到了六年级,需要去镇上中心小学读书,这时候骑车便成了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从家到镇上学校,大约有七八里地,村里几个小伙伴一同骑车上学。初中三年也是在镇上,这辆车陪伴我赶了四年的路。
那时的路并没有现在这么平坦宽敞,都是曲曲折折的小路,被车一压,陷出一道道深深的路褶。天气好的时候,还比较顺畅,但总会有赶上刮风下雨,那时整条路变成泥浆,骑车在里面只能艰难的使劲往前蹬,仿佛一停下,人和车就会被泥水吞没。在有水渠的路段,雨水漫过沟沿,像块布遮住了地面,让人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渠,稍不留神就掉到水沟里去。我曾经亲眼目睹了一个同行的小伙伴,在下雨天回家,因为没看清路,骑到水渠里,一个前倾,甩出好几米远。
在冬天骑车上学也是受罪的事,早上一大早就要往学校赶。即便带上厚手套,还是抵挡不住瑟瑟寒风。到学校后,手脚都冻僵了,好长一会才能恢复知觉。每年冬天,手脚必定有多处冻伤,只有一暖和,就奇痒难比。
寄宿在学校,一般每周回家一次。平时自行车露天放置在学校的某个角落,风吹日晒雨淋。大部分同学的车都是旧的,以长辈淘汰下来的居多。这么多自行车被随意放置,而且好几天不动,被偷窃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在初中那几年,我的车子越来越难骑,骑到一半路程时,车胎漏气也是“常规”问题了,只能推着走完全程。车胎上已经有了好些个补丁,有横向的、纵向的、叠加到一起的,靠着这些补丁勉强保证不会严重漏气。
除了轮胎,链条和刹车也是经常出问题。因为这辆车本身有变速功能,变速盘分为好几等级。但由于车子太旧了,变速装置早已损坏,所以在骑行过程中,经常自动跳链,而且容易卡住。自己只能手动将链条调到合适位置,弄得满手油污。刹车也不那么管用,经常出现刹车不灵的情形,需要靠脚摩擦地面实现减速。
这辆车陪伴我近八年的时光,带给我很多欢乐和便利,也出现了很多故障和麻烦。它是我童年时期唯一属于自己的交通工具。初中毕业后,它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除了我,基本没人会去用它。在放置一段时间后,家里买废品时,感觉它太占空间,也顺便一起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