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出自《内篇·胠箧》,老子和庄子认为,没有贫穷的定义就不会有富裕的概念,贫富差距产生贪欲;没有华贵的定义就不会有卑贱的概念,等级差距产生歧视;没有优等生的定义就不会有差等生的概念,排名差距产生厌学。矛盾是差异以及相互的不理解造成的。同理没有圣人,就没有大盗,当你抢占道德制高点的时候,制造了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在《道德经》里,老子也有类似的表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没有差异就不存在圣人和大盗。
那么,当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提倡的“言传不如身教”不也是如此的道理。当你用言语告诉、告诫孩子,这是不对的,这是不可以的,这是绝对禁止的,可身为父母的我们,是否认真践行呢?这一边告诫孩子,不可以看电视,骂人是不对的,欺负他人是绝对禁止的,另一边,自己抱着手机不放刷朋友圈看微信,开车的时候有人加塞立马爆粗口,在家大声呵斥孩子的不当行为……
网上有个小段子:
孩子因成绩不好, 又被妈妈骂笨鸟。
孩子不服气的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
妈妈问:那第三种呢?
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我们成年人,最容易自以为是,所以就会导致强迫他人使用自己认定的标准,可是在老子、庄子看来,没有一种标准大过于“道”,人在道面前是何等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圣人如是,大盗亦如是,盗亦有道。若要没有大盗,靠杀是杀不净的,因为圣人会不断的用他们的道德标准制造出大盗。
每个人只能对自己负责,做好自己,正己身,勿多言,更不要去道德胁迫别人,如果大家都能如此,这就是和谐的前提,也就是“身教”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