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 刺客聂隐娘上映那天晚上一个人去看了这部电影, 看完后略失望. 电影太贴近于生活了, 我期望着的是一个快意恩仇的江湖.
一部日常的电影, 没想到能在院线见到有人拍这么真实的生活. 不明所以的空镜, 有种场景不拍完你怎么知道我费尽心血打造的场景之精美. 正如格瓦拉上的推荐语所言, 一个女人2000字的复仇故事, 不靠台词对白全靠眼神表情.
我在豆瓣给这部电影打了三星, 一星给服装、道具和取景, 还有音效; 一星给张震以及他的鼓点和舞蹈; 最后一星给侯孝贤导演.
第二天早上, 我刷朋友圈时看到一个电影圈的朋友说, 普通观众是不会喜欢的. 当时我就震惊了, 一部在全国院线放映的电影竟然不是拍给普通观众看的. 随即去微博微信逛了一圈, 顺路去了趟豆瓣看了圈影评, 简直不能忍, 一部电影竟然成了皇帝的新衣, 观众觉得不好却不敢说哪里不好, 说了好像就落了俗, 逼格直线下降.
你可以说这是一部风格化的电影, 只有了解侯孝贤导演的人才能品出其中滋味.
@magasa: 侯孝贤早已能够用风格统领一切,不管什么类型、题材、年代背景,对他来说全是一回事,一通百通。这部影片的减法做得非常好,对观众的要求比较高。
@妖灵妖: 非传统意义的武侠片,与《东邪西毒》一样,都是高度风格化并由此对传统意义的武侠片做类型拓展的,特别是它在叙事上的留白和环境与人物情绪高度结合的独特手法,对于有好奇心的观众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你在大陆院线片里找不到的。
你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艺术佳作, 完整呈现了唐风古韵, 一个整个唐朝劈头砸来.
@西帕克: 真正的大师之作!一以贯之的美学风格,真正拍出了古风应有的样貌。封闭构图,每个镜头都精心雕琢,年度最佳大银幕观影体验!这种对自己风格的坚持和自信,让人想起很多老导演的晚期作品,甚至有些侯麦的感觉。
@本南丹蒂: 绣帘重重,器具琳琅,胡风fashion,政局诡变,为史;苍茫山水中人的尺度,丰茂植被间金戈与秘术,为诗;避走的窈目,镜中的孤寂,沉默的父女,不杀的决绝,为情;轻风乱,虫鸟鸣,膝下欢,榻上行,为常。是为史诗情常。
@张亮: 我个人看《刺客聂隐娘》,就是期待看侯孝贤还原唐朝风物。侯之前拍《海上花》,对晚清的还原细致入微。这次拍晚唐的衣食住行,有多逼真我不懂(我不懂这领域),但非常好看。拍张震和瑚姬说话时纱在镜头前轻摆,或清晨水面上雾气舒卷,或民宅厚厚屋顶上的青苔,都是没被好莱坞影响的中式审美,难得。
尽管你们说的如此有理, 但我还是认为, 作为一部院线电影, 或者说对于电影本身来说, 把故事讲好是首要的.
@青疏: 水军太多,观众明显不够用。别特么再说什么摄影布景之类的,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1 故事,2 观众。严重脱离这两点的,请提前归隐吧,电影如果以此偏执为标杆,必将沉沦,永无光明可言。
其次, 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乔晓韵: 我眼中最好的艺术,不是曲高和寡,不是独孤求败,不是小圈子里的狂欢。而是有一种力量,能让完全不懂艺术的大众或由衷地感到美、或受到感官冲击、或被迫产生思考甚至某种觉醒。真正好的艺术能提升大众的品味,带动他们对更好的东西产生向往。恶意迎合大众和完全不顾大众接受力都是我所不欣赏的。
应该说, 我所针对的并不是这部电影, 而是由这部电影而引发的事情.
@和菜头: 《聂隐娘》这部电影好不好,见仁见智。因为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导演的表达方式,都会吸引一班投契的人。很多时候,电影的好坏与其说是导演水平的差异,毋宁说是观众性格、阅历、审美趣味上的差异。但是,把某一类型的电影当作是自己的豪车名表,用于彰显身份,鄙薄他人,我就觉得近乎于耍流氓了。
@和菜头: 但我在微博上看到的口径却是:“没看过候导的片就别看了,隔壁电影院有别的可以看”、“侯孝贤的电影不是拍给你们这种人看的”,诸如此类。为什么这些话让我觉得许多人其实是在希望《聂隐娘》是侯孝贤的最后一部作品?恨不能导演到他家后院放一遍胶片,然后点把火就给烧了。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要用如此倨傲的口气驱逐普通观众呢?
我把他们列出来并不是想抨击他们, 也不是想挑起战争, 巧合的是, 上面很多人都是我微博正在关注的. 这篇文章的主题并不是电影刺客聂隐娘, 而是关于如何在微博进行三观的养成, 列出他们的话是想说, 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社区, 有着各领域里的顶尖好手, 不客气的说, 他们的三观健全度远超于普通民众.
三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合称, 指的是你对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微博里的他们是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 对社会的深刻认识, 跟随在他们的后头, 听他们谈古论今, 点评时事, 接受三观的洗礼.
他们谈论着一步之遥, 也谈论着聂隐娘; 他们谈论着锤子, 也谈论着苹果; 他们谈论着长城, 也谈论着墙外的世界; 他们谈论着产品, 也谈论着开发; 他们谈论着正版, 也谈论着付费购买. 他们无所不谈, 他们观点或如出一辙, 或大相径庭, 或针锋相对, 对外输出着自己对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谈论着聂隐娘, 就像是一场辩论.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虽然每个人都想要标准答案, 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或者他们的观点不一样, 但重点不是他辩论的结果, 而是经历了辩论之后我们获得了什么. 是他们对问题的定义, 是他们解决问题的逻辑, 还是他们提到问题相似的经历, 或者全部都是.
在最后, 对应开头, 我想再提一下电影刺客聂隐娘. 让我震惊的不是电影本身, 而是很多人让电影成为了皇帝的新衣, 挟持了观众对电影的看法这件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