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天真淳朴,学习上进,思维敏捷,成绩在班级从没有掉出过前三。
前晚,他父亲给我电话,电话里非常紧张,告诉孩子情绪冲动,跑到家里的楼上,叫嚷着“我死了算了””,他妈妈死死拖住,他还使劲地用拳头打妈妈。这个爸爸被儿子的行为吓着了。
这事在我们家也曾经发生过。这个孩子我很了解,也曾经到他家做过家访。接到这个电话,我做了下面三件事:
第一,共情。这个是直接发生的。听到孩子父亲急促忧虑的声音,我的心也拉紧了,深吸了一口气,感受这份焦灼,让它流经身体,感到电话那端孩子父亲的情绪也缓解下来,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我静静地听着,平和地回应着。
第二,把问题抛给对方。孩子父亲将矛头指向游戏,说孩子就是最近迷上了游戏,情绪才这样暴躁不安的。这显然只是看到了表象。据我了解,孩子的妈妈是个包办型、操心型的妈妈,她的全部身心和注意力都在这个儿子身上,时时盯着家长群里老师的信息,一双眼睛紧紧盯着孩子的房间,孩子做作业的速度,孩子上厕所的时间,孩子拿手机的时间,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这个孩子,她一直抱在怀里,从没有放下过。而现在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他渴望有自己的空间,而妈妈还没有学会慢慢放手。同样这时的爸爸,对这个儿子也是寄予了较高的期待,是一个传统型的会讲很多道理的爸爸。孩子也不止一次跟我说 “爸爸妈妈他们烦死了。”但是,我明白,直接告诉他哪儿做得不对,他也许并不能接受。最好的方法是自己体会到的。在孩子父亲抱怨手机游戏的时候,我追问:“他为什么现在爱玩游戏了呢?”在他抱怨孩子跟他话语越来越少时,我追问:“您觉得他是什么原因不想跟您聊呢?”
第三,信任。家长在孩子出现波动的时候,一方面抱怨孩子,一方面也会自我谴责。而一味的自我批评会陷入后悔的负面情绪。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还是家长的支持,稳定而温暖的力量。只有对孩子信任,才会给到孩子信心。况且现在问题暴露出来,不是一件坏事。这时候给家长宽心和信心,相信他们曾经为孩子所有的付出,相信他们的孩子一定会有越来越美好的未来。这个也是我发自内心的,是从自己的成长体验中一步步总结的。
一个小时的电话沟通,孩子爸爸的情绪明显缓和平静下来了。第二天,孩子一如既往出现在教室里,看上去情绪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