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二季最后一期,主题是“故乡”,让我又享受到一次精神盛宴。感恩优秀的电视节目,感恩本期朗读者带给我的感动。
朗读者余华,作为80年代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不乏冷酷、犀利,充满暴力、血腥的描写,而这样的写作风格也成为他颇具个人色彩的独特标签。余华直言”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离开故乡后才知道,故乡才是我真正的财富…”对于他来说, 童年在故乡的经历,直接影响着他的创作,直到如今。
朗读者白岩松,他总是冷静理智、文质彬彬,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是一个生长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蒙古族人。白岩松17岁考上大学,白岩松第一次离开家、离开故乡的时候,带着欢愉,内心是充满希望的。25岁,真正要留在北京工作的他要和故乡做一个告别,在火车站,望着匆匆而来相送的母亲,白岩松真切感受到“每一次离别,都是一次小型的死亡。”也忽然意识到,一直握在母亲手中的那条“风筝线”,在那一天被剪断了。多年之后,再次听到熟悉的内蒙乡音,他仿佛被雷击中了一样,原来那条“风筝线”不曾断过,一直都还在,那天哭的很痛快、很舒服的他再一次确认,对于故乡,“我,又回来了。”
朗读者斯那定珠,他只为一句承诺,历尽艰难,用8年光阴为与世隔绝的故乡修出一条“天路”,建起4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让贫困山村变成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富裕村”,他被誉为讲诚信的“康巴汉子”,他就是巴拉格宗村落筑路人斯那定珠,
朗读者贾樟柯,他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故乡山西常常是他电影的发生地,《小武》、《站台》等作品总是展现着他在面对冷酷现实时保持的温暖基调,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离开故乡,是为了拥有故乡”,故乡早已融入到了他的作品和生命。
朗读者郑予愁,他被人们称为“游子诗人”,在他的诗歌中,充斥着追寻故乡、描写故乡的诗句,出生于济南、16岁随家人来到台湾、人到中年执教于耶鲁大学,如今,落叶归根,来到金门,循着祖先的足迹,寻找故乡的温暖回忆。
感恩母亲烙的葱油饼小米粥,感恩婆婆从福建带回的灵芝粉。我八岁离开出生地故乡,先后辗转多地学习生活和工作。故乡的概念不是过于清晰。在我心里,母亲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节目中,主持人董卿说道,父母在,我们与死亡隔着一堵墙纸,父母去,我们与死亡肩并肩。
感恩关于故乡的话题,感恩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