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诵《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下》,其中对于腾文公的“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的忧虑颇有感触。在春秋战国这种弱肉强食的乱世时代,做为一个小国,对其生存处境深表同情。像秦国、楚国、吴国、魏国、齐国、鲁国等都是相对的大国,他们所掌控的资源相对较多,他们所考虑的是如何征服更多的土地,扩大统治版图。而腾国这种小国家,更多的考虑是如何自保,如何与周边的大国保持友好关系?问题是弱国无外交,自身实力非常弱小,这些大国根本不把你当回事,随时随地都可以羞辱你,随时随地都可能将你的国给吞并…这就是滕文公睡不好觉的地方!
原文如下: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大意是: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竭力去侍奉大国,却不能免除威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从前,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时常侵犯那里.太王拿皮裘丝绸送给狄人,不能免遭侵犯;拿好狗良马送给狄人,也不能免遭侵犯;拿珠宝玉器送给狄人,还是不能免遭侵犯.于是召集邠地的父老,对他们说:‘狄人真正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不拿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害人.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君主?我要离开这里了.’于是离开邠地,越过梁山,在岐山下建城邑定居下来.邠地的人说:‘这是个仁人啊,我们不能失去他啊.’追随他迁居的人,多得像赶集市一般。也有人说:‘土地是必须世世代代守护的,不是能自作主张的,拼了命也不能舍弃它.’请您在这两种办法中选择吧.”
个人看法:
孟子的观点具有超现实主义,如果把孟子的观点放在现在,小国经营得好,远远比大国有吸引力,比如当今的新加坡、文莱、卢森堡、瑞士等小国,都是世界非常富有的国家,国虽小,人均收入高,福利好,人人都向往。加上二战以后,国际次序稳定,国际局势相对稳定,通过发动战争进行资源掠夺的机会大大减少。
问题是,孟子所处的是冷兵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力还相当的落后。生产力越落后,人类彼此之间的竞争就会显得越残暴,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人,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相互残杀的现象非常厉害,人类的生存权、发展权根本得不到保障,小老百姓处于“父母兄弟妻子离散”“老弱转于沟壑”,作为贵族统治阶级,也没有真正的安全感,比如梁惠王,经过多年的战争,损失惨重,连儿子也被杀,国土城池也损失不小;又比如齐宣王,虽然国土面积、人力资源相对强大,但是齐宣王也并不开心,如果不提升自己,如果不采取更好的富国强兵的政策,难以再回到齐桓公称霸的时代,当然作为腾文公,其国家实力与规模无法与齐国、魏国这些大国相比,滕文公在与这些大国之间斡旋就非常幸苦,无论对这些大国表忠心,都难以得到这些大国持续的支持与肯定。
所以孟子给腾文公讲到了周文王周武王的先祖如何在面对狄人的纠缠与骚扰,最后在岐山脚下筑城定居。孟子提出这个问题:“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对于这个问题的选择,答案很简单,离开这个地方,同时找新的地方-岐山筑城,施行仁政,正因为周太王基于“仁”的理念,获得了民心,所以,经过长期的经营,最终在子孙后代周武王时代一统天下!建立长达800年周王朝。所以,孟子建议腾文公把注意力放在“仁义”上,不要整天去讨好揣摩这些大国统治者的心思,而是向内着力,施行仁政,以人为本,以善治国,经营好自己的国家,把老百姓生活福利放在首位,厚植实力,这才是长远之道!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63: 君请择于斯二者。 2018-11-3于上海